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零七章 特別的城市

的風格。

深土川的特區地位,很大程度是因為它與香江隔河相望、比鄰而居,在與國際經濟交流中因此有特別的優勢。

在經濟上,深土川主要承接的是港資、僑資和國際投資,經濟執行的模式是外向型的,以進出口為主。工業模式上主要是加工業,像是服裝廠、電子廠、玩具廠,產業集中在人力密集型領域。

然而對繡城來說,卻不可能這樣做。首先繡城沒有這個地理優勢,它身處渤海內側,周圍沒有香江這樣的******,對外資的號召力並沒有那麼大。

其次和深土川當年建設中全國支援也不能比,繡城可以依靠的也只有渤海省一省之力,最多就是東三省齊心協力。進出口優惠的政策即使一樣,恐怕也無法與具有先發優勢的深土川相比。

再者深土川的工人可以說是吃苦耐勞,女工們可以坐在操作檯前一整天,就連上廁所都有時間規定。但這樣的勞動紀律,不論是八十年代還是二十一世紀,從來都沒有在東北能夠流行過。

究其原因,大概是東北過早的進入了高度城鎮化社會。以渤海省為例,八十年代城鎮化率高達42.4%,全國僅次於帝都和魔都和大沽這三個直轄市。

到1990年,渤海省的城鎮化率是50%,到二十一世紀,則是67%。在中國飛速發展的這三十年,城鎮化率才提高了25%。然而這樣低的增長速度,到2014年渤海省的城鎮化率仍然還是全國第五。

城鎮市民在八十年代相對農業人口是特權階級,生活要優渥的多。福利、生活條件和就業水平,理論上是遠超過中國其他省區的。本身就不擔心就業問題的東北工人,是無法“忍受”像深土川的“血汗工廠”裡的管理模式的。

或者可以換個說法,八十年代的渤海省大概能算是“窮光蛋發達國家”。和那些未來被中國產業粉碎的發達國家類似,中國改開之後爆發的生產力最先粉碎的就是國內的“發達地區”,也就是共和國的長子們。

和發達國家搞不起人力密集型產業一樣,東北的土壤在現階段也並不適合這條道路。

這樣一來,也就從根本上說明繡城即使成為特區,也不可能照搬深土川的經驗。

這種指導思想表現到現實中來,就是繡城和深土川截然相反的兩種城市氣質。

深土川的城市道路上,現在已經有不少的汽車在跑了。“中華第一高樓”的深土川大廈,更是成為了改開的象徵。寬敞繁華的深南大道,簡直可以堪稱是時代的脈搏。在華強北的荒原上,已經是一片片工廠開始拔地而起。

與顯現出勃勃生機的深土川相比,繡城似乎顯得有些平凡。

城市裡最高的建築物,是建造於1057年的一座古代石塔。城市裡最寬敞的道路,是火車站前一條雙向四車道的普通商業街。整個城市最常見的高層建築,是工廠裡聳立的煙囪。人們身上的衣服,似乎也沒有深土川特區那樣追趕潮流。從表面上來看,繡城和如今中國其他的重工業城市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除了人。

在繡城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甚至在利用等紅燈的時間裡,仍然捧著一本書在儘快的掃上兩眼。

未必是這個人有多麼好學,也許他的單位今天有一場測驗正在準備。

相對於其他的工業城市,繡城早晨的通勤車就要多的多了。一輛輛刷著廠名、公司名,圓頭圓腦的公交車從辛曉松眼前駛過,似乎沒有一個盡頭。

一般來說,工廠建在城內的企業是不需要通勤車的。只有上下班需要的時間太長,單位為了不影響工作時間和職工工作效率,才會配備通勤。

從繡城街道上的通勤車數量來看,顯然有很多工廠已經遷出了城市。

隨著繡城開放特區的可能越來越大,繡城的土地價值無疑正在快速增長。將工廠遷去城郊,空出來的土地進行開發,便成了很多企業的選擇。學習新課公司搞房地產開發照顧自己人,這絕對是一個爭取人心的好手段。

由此帶來的榮譽感和虛榮心的滿足,能夠為企業領導進行改革爭取到足夠多的支援。

這些早上坐在通勤車裡的人,乘車的時候仍然不忘捧著一本書來看。也不一定就是好學,或許是看閒書解悶,或者是興趣愛好呢?

但是莫名的,辛曉松會覺得,繡城這個城市是和其他城市不同的。

其實說來也簡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再沒有一個活生生的奇蹟擺在面前,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