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廖夫同志,你好。”站在前面和科羅廖夫打招呼的還是池秘書,他微笑著伸出了手裡。
“你好,我的達瓦里希。”
科羅廖夫乾脆將手上的皮箱放在了桌子上,正色道:“我的時間有限,不如讓我們這就進入正題吧?”
“沒問題。”池秘書點頭。
池秘書從身後接過幾份檔案,擺在桌子上:“這是我國海關出具的報關檔案,鴨絨一等品,放到國際市場上是八萬美元一噸。”
“不錯,價格很合適。”科羅廖夫點頭。
鴨絨在國際上主要用來製作保暖產品,羽絨服和羽絨被,以其優秀的保暖和輕便的重量成為非常受到歡迎的冬季保暖產品。
然而鴨絨並不是鴨毛,而是鴨毛根上的那一點絨和毛。可想而知,一隻鴨子身上的鴨絨,或許還沒有10g重。要收集一噸鴨絨,起碼五萬只鴨子,最後才能湊出這麼一噸鴨絨。
在蘇聯,過冬的衣物最常見的是動物的毛皮。比如說熊皮、豬皮、牛皮和裘皮。這裡的裘皮就是狗皮,只不過蘇聯人不說狗皮,而是說裘皮而已。
據說當年中國購買su27戰鬥機,一部分貨款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其中之一要的就是狗皮大衣。
為了湊夠一萬件狗皮大衣,華南地區甚至鬧起了“狗荒”。當然,這裡面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酒桌段子,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為了收購這些鴨絨,海軍也真是費了好大的力氣。發動了各地海軍基地附近的駐軍軍屬和後勤單位,以一斤兩塊五毛錢的價格才收了上來。
不過鴨絨這東西對當地老百姓來說本來就是要扔的,現在能換點收入,費事農民們倒是不怕。兩塊五毛錢一斤的價格,對年收入不過百十元的農民,真是挺有吸引力了
。
把殺鴨子退下來的毛收起了,送到海軍基地稱量之後按照成色,就能計算出鴨絨的重量。這些鴨毛再送到海軍聯絡的工廠用機器採集鴨絨,最後往往是百分之一的得絨率。
兩塊五毛錢一斤收購,一噸五千塊錢的成本。一轉手到國際市場上就是八萬美元,這生意,說實話倒真是讓人眼紅。
可惜鴨絨如果不是工業化養鴨大量生產,搞小農養殖收購,市場存量著實有限。一些成規模養殖的鄉鎮企業,本身鴨絨都是對口供應給國內羽絨服廠家的,海軍這方面也插不進去手。只能是想辦法再擴大收購範圍,可這樣一來利潤率下降的就厲害了,海軍才不得不打消了做羽絨出口的念頭。
在工業化大生產之前,這類小規模散養資源的成本並非會更便宜,相反是更貴的。後世實現工業化、規模化養殖之後,鴨絨的成本下降,中國人才真的穿的起羽絨服,進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才穿得起羽絨服。
而轉頭再看國內,羽絨服這東西也仍然是新鮮玩意。胡文海當初給陸嘉陸欣買了兩件,順帶給新科公司裡的一些高管發福利,也不過從專門供應出口的北極燕公司摳出來十幾件而已。
就這,還是他胡總面子大,當時國內有求於他,這才走關係面相國內出售的。
羽絨服的生產技術,在八五年,國內也就是三、四家企業掌握了。也幸好如此,海軍手裡才能收到這些鴨絨,不至於想買都買不到。
而且別說,第一個取得羽絨服專利的人正是個俄羅斯人。不過那時候羽絨服面料無法解決漏絨的問題,鴨絨處理的也不好,導致銷路根本打不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解決防水面料問題,使得羽絨服逐漸成為人們過冬的首選。
輕工業天賦點滿的中國都是如此,對於輕工業基本沒點的蘇聯來說,羽絨服就更是比小汽車都難買到的產品了。在莫斯科的街頭,如果看到有人穿一身麵包一樣的羽絨服,八成就好像是在中國“能喝上可樂”一樣的權貴了。
若非裡面有這麼大的利潤,怎麼能把KGb給釣上來呢?
科羅廖夫壓下心裡繁亂的心思,點頭道:“那麼交易的方式呢?我的人在符拉迪沃斯託克,三十噸鴨絨,兩輛車也就夠了。過了綏.芬.河口岸,一手交貨,一手交資料?”
“我們要先確認資料的準確性。”池秘書不置可否。
“沒問題。”科羅廖夫痛快點頭:“我先給你們一部分資料,確認了真實性,過口岸之後再給剩餘的部分。”
池秘書回頭和身後的人討論了兩句,轉回頭來點頭:“可以。”
科羅廖夫用手蓋住密碼盤,當場就開啟皮箱,從裡面拿出一個厚厚的密封檔案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