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一樣的裝備,登記造冊。
如今南中軍的主力火器,以火箭、十二磅火炮、八磅火炮、大佛郎機、小佛郎機、火銃構成,簡單,廉價,有效。
採用的材質,便是最為欺世盜名的九轉鋼——球墨鑄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球墨鑄鐵的優良的鑄造效能、耐熱、耐蝕、耐磨性、減振性、切削性、經濟性、延展性和韌性等指標,都遠遠的超過這個時代造炮的最佳材質青銅。
“主公,如今我們將原來的造炮工藝流程做了一些調整!”槍炮所裡,人來人往,金屬的撞擊聲,運輸各類物資的騾馬嘶鳴聲,讓凌正不得不大聲的對守漢喊。
為了滿足各處對火炮的要求,槍炮所的技師們將原來適用於青銅炮的圓筒鍛造法,改革成了鐵模水冷法。也就是將龔振麟提出的鐵模鑄炮工藝和羅德曼法結合起來,並根據自己的材料,球墨鑄鐵的特性,進行改進。經過小規模的試驗,匠師協會批准了這項工藝流程。
今天,就是正式開始鑄炮的日子。
被高爐經過一千二百度到一千三百度的高溫鍛鍊,球墨鑄鐵變成了液態,液態的球鐵被傾倒在加設了注水管道的空心鐵模中,伴隨著熔液的注入,一旁的工人開始緩緩的向鐵模內的注水管道加水。水流緩緩的從設定在炮尾處的進水口進入鐵模內的冷卻管道,沿著人們設計好的線路在模具內緩緩的流過,用自己的冷靜為熔液的熱情降溫,很快,冷水變成了溫水,溫水變成了開水,開水冒著熱氣從炮尾的出水口流出,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南中氣候炎熱,用內地流行的泥模鑄炮顯然不可能,主公當年提出的模具鍛造法,固然高人一等,但是對於加工工具和員工cāo作技術要求都很高。和主公提出的可以規模化生產,生產週期短,成本低的要求不符。”凌正為那些“膽大包天”、“擅自”改動主公制定的工藝流程的傢伙們辯解。
不過,守漢的注意力卻沒有在這些話上,他只是有些漫不經心的的嗯了一聲,眼睛卻盯著車間裡那些身穿黃色坎肩的年輕人。
“那些人是按照主公提出的職業教育,從學堂畢業之後,在各處學堂接受教育之後,到工場進行實習的。我們議過了,每五十人一隊,每一隊只學習一個環節的工藝手藝,互相之間不得亂竄。”作為工房主事的凌正順著守漢的目光望去,旋即為守漢介紹這群人的來歷。
“國之重器,不可以輕易示人。這九轉鋼的冶煉,火炮的製造,都是我南中軍在這亂世中賴以生存的根本,切勿流失!”
十具模具很快就被熔液填充完畢,負責冷卻的注水工們開始加快了手上的動作。
“大人,這模具鑄造之法,似乎可以推而廣之,農具,兵器,都可以用此法來製造。省工省時、一工收數百工之利,一炮省數十倍之資。且旋鑄旋出,不延時日,無瑕無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無窮。”
耳邊聽著凌正的略帶有自我吹噓味道的話語,守漢不由得心中有些五味雜陳:原以為用青銅鍛造炮是最合適的,卻不想因為球墨鑄鐵的問世,而變成了鑄造炮,還是被無數人推崇的鐵模水冷法鑄造。難道真的如眾人所說,領先一步是天才,領先兩步是瘋子?
透過護目鏡,人們清楚的看到原本通紅的炮筒,開始變得黯淡下來。“繼續冷卻!”一名工長大聲吆喝著,十幾名負責向炮筒模具注水的工人齊聲應和:“注水!”
幾十個土人勞工擔著扁擔,挑著兩個碩大的木桶為注水工們往來供水。
“主公,這還要有些時辰才能冷卻完畢,我們不妨去看看別的?”分管兵工廠和槍炮所的馮默峰低聲在守漢耳邊詢問。
“去看什麼?”
“您說的彈簧,兒郎們搞出來了。”
彈簧的生產場地就不像槍炮所那樣戒備森嚴,在太平洞兵工廠的一塊空地上,人們根據自己的任務,熱火朝天的忙著。
一根根粗大的粗瓷棒子,擺放在空地上,人們將用爐溫燒治的通紅的九轉鋼條用大鉗子夾起來小心的在粗瓷棒子上纏繞。
平時堅韌剛強的九轉鋼,在高溫的作用下,哼!也是百鍊精鋼化作繞指柔。在工人和鉗子的作用下,乖乖的被一圈一圈均勻的纏繞在粗瓷棒子上面,每一道之間距離相等,遠遠望去,煞是好看。待到冷卻後,將成型固定的九轉鋼條從瓷棒上取下,根據鋼條的製造水平來確定是否是一個合格的彈簧。
按照加工時模具的大小,從巨大的棒子到拇指大小的瓷條,大大小小的彈簧擺在了人們眼前。
老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