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未盡,把新、一、二、三等兵也華華麗麗地重新給命名為:練卒、健卒、勇卒、武卒。
還好賈詡他們對後面的等級沒有再提出什麼異議。士官以上就是真正的軍官了,校尉在漢時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官職,朝庭不輕易授將軍之職,故而北軍五校尉,西園八校尉,先後都是朝庭重量級的掌兵人士,但願隨著亂世的程序,大量有軍功者被授予了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校尉反倒成為無足輕重的較低官銜了。此次劉澤將校尉拆分開來,分別做為中級和低階軍官的軍銜。
第三級;尉官級。設副尉、正尉、上尉三等,分別為二百石(月俸三十斛)、比三百石(月俸三十七斛)、三百石(月俸四十斛),皆是銅印黃綬。排長的基準軍銜為副尉,隊副的基準軍銜為正尉,隊長的基準軍銜為上尉。所有官職的軍銜可以在基準軍銜上下一等級之內浮動,比如隊副的軍銜可以為副尉,也可以為上尉。
第四級:校官級。設副校、正校、上校三等,分別為比四百石(月俸四十五斛)、四百石(月俸五十斛)、比六百石(月俸六十斛),皆為銅印黑綬。副軍侯的基準軍銜是副校,軍侯的基準軍銜是正校,司馬的基準軍銜是上校。
第五級:將官級。設准將、裨將、偏將、副將、正將、上將、大將七等,准將品秩為六百石(月俸七十斛),銅印黑綬,是都尉的基準軍銜。裨將為比千石(月俸八十斛),銀印青綬(這個比漢制比兩千石授銀印下調了兩個品秩),偏將為千石(九十斛),副將為比兩千石(一百斛),正將為二千石(一百二十斛),上將為真二千石(一百五十斛),大將為中兩千石(一百八十斛)。副總兵的基準軍銜為裨將,總兵的基準軍銜為偏將,副都督的基準軍銜為副將,都督的基準軍銜為正將。正將以上,按功勳可擢升至上將、大將。
第六級:元帥級。設元帥、大元帥兩等。元帥的品秩位同三公,為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金印紫綬。大元帥的品秩為超萬石,位同諸侯王。元帥一級,非蓋世之功不可輕授。
在東點軍校之中,還專門設立准尉一銜,所有進入軍校的學員,一律被授予准尉軍銜。准尉並沒有列入正式的軍銜制度之中,它是高於士、兵兩級的存在,准尉共分為三等,所有軍校學員,初入軍校皆被授予三等准尉,在校其間根據學業優劣,再進行升級,畢業之時,三等准尉實授副尉軍銜,二等准尉實授正尉軍銜,一等准尉實授上尉軍銜。在東點軍校成績優異的學員,畢業之後,直接就可擔任隊長或相當於隊長的職務。
此次軍隊的重新編組,兩千多名軍校畢業生進入了軍隊的基層,給舊式的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將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舊式軍隊中下層軍官人員素質低下的問題,經過長期地系統地培養,這些軍校畢業生無論戰鬥素質還是戰術素養,都明顯地比舊式軍隊中的下層軍官擁有更高的理論水平,唯一欠缺的或許就是他們的戰鬥經驗,但假以時日,他們必將成為這支軍隊的中堅力量。
數萬乃至數十萬軍隊的大崩潰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糾其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缺乏卓越的領軍名將,而是缺乏大量的優秀的中下層軍官。在主將陣亡或不能指揮之時,整支軍隊不管是萬人規模的還是幾十萬人規模的,立即就出現了習慣性地崩盤,就是因為龐大的軍隊只有一個核心,所有的將領所有計程車兵,都是圍繞著這一個核心來運轉,一旦失去這個核心,軍隊立刻就喪失了凝聚力,全軍覆滅或全軍潰敗就已經是勢無可擋。
劉澤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東點軍校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運而生,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低階軍官,便可以有效地解決軍隊喪失主將而全軍崩潰的問題。當然人才是基礎,真正想實現軍隊的凝聚力,還得從改變軍制入手。(未完待續。。)
第426章 將星璀燦
以十人為一什,什長就是一個核心:三十人為一排,排長就是核心:百人為一隊,隊長就是核心,五百人為一營,軍侯就是核心;三千人為一旅,都尉就是核心;萬人為一師,總兵就是核心。總兵陣亡了,副總兵代之,都尉陣亡,司馬代之,軍隊必須擁有軍魂,軍魂在,軍隊不散,一師人馬那怕戰至一營一隊,只要各級的建制尚存核心還在,軍隊就絕不退縮。
所有的將校尉官按朝庭舊制配發印綬之外,劉澤還準備起用新的軍銜標章,畢竟印綬雖然可以代表官階品級,但在戰場上,這些印綬是不方便佩帶的,為了一目瞭然地判斷出武官的品階,銜章顯然就很重要了。
關於銜章佩戴的問題,後世通用的戴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領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