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劉虞一聽他是樓桑村人,便問道:“前涿郡功曹椽劉弘亦是樓桑村人,壯士可與之相熟?”

“正是先父。”

劉虞大喜道:“令尊是中山靖王之後,我家亦是東海恭王之後,同是高祖玄孫,令尊在世之時,與我便已是兄弟相稱,想不到今日得見其後人,乃三生之幸。”劉虞先前任過幽州刺史,劉弘生前則是涿郡功曹,因公務往來便相熟了,同是漢室宗室,又正好是一輩,自然相交莫逆。

劉澤雖無攀權附貴之心,但劉虞既然都如此說了,倒也不能不有所表示,當下劉澤深深一拜。“小侄見過叔父大人。”

劉虞撫須大笑道:“國難之際,賢侄肯挺身而出,真有高祖遺風,無愧於我劉氏姓氏。”

“叔父謬讚了,小侄不忍見生靈塗炭,社稷蒙難,願盡微薄之力,報效國家,除暴安良。”

“在洛陽之時,便已聞潤德之名,賑災濟難,仁施天下,實乃青年士子之楷模,恨不得相見,今日能在涿郡相會,足慰平生。不知這二位是?”劉虞早就注意到了與劉澤相偕而來的那兩位威猛漢子。

劉澤將關張二人介紹給劉虞:“這兩位皆是小侄的結義兄弟,這位是關羽關雲長,河東人氏,這位是張飛張翼德,本縣人氏。”

關羽和張飛拜道:“參見劉刺史。”

劉虞點頭道:“二位壯士免禮,我觀二位皆是蓋世豪傑,國之棟樑,今日能得三位相助,實乃是我幽州百姓之幸。”

“保家衛國,乃是我大漢臣民應盡的義務,自當是義不容辭。”劉澤說道。

“不知賢侄現居何職,可曾舉過孝廉?”

“小侄多年行商天下,自是白身,未曾舉過孝廉。”

“我亦聞聽潤德雪地為父母守靈百日之事,如此孝行感天動地,卻未被舉為孝廉,安郡丞,你們涿郡舉孝廉以何為憑?”劉虞轉身向涿郡郡丞問道。

太守劉衛死了,但郡丞諸曹等一班文官沒上前線,自然活得好好的,聽得刺史大人詢問,安郡丞是冷汗涔涔。這年頭,舉孝廉還需要孝行嗎?不是有民謠道:“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幾年的舉廉名額,都被他們幾個郡裡的頭頭瓜分了,誰沒有個至親好友的,除了劉太守拿了大多數的名額,安郡丞也分了兩個。

漢代的孝廉制度是察舉制的科目之一,為歲舉,每郡每年按額定的人數推舉出來上報朝庭,成為漢代選拔官吏和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但到了漢末,這種察舉方式也**到無以加復的地步,任人唯賢成了任人唯親,許多品行敗類的世家子弟也得以位列其中,孝廉制度也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

當然這話可不能跟劉虞明說,現在的劉虞可是手執尚方寶劍,有著先斬後奏之權的封疆大吏,一個不高興就可能讓他人頭落地。

安郡丞拭拭額頭的汗珠,恭恭敬敬地道:“回使君,劉公子為父母守孝百日之事在涿郡早已是人人傳頌,只是劉公子當年未及冠,是以並未列入去年孝廉名列。而今年劉太守和卑職早已將劉公子列在察舉名單的首位,只是適逢黃巾亂起,名單未能及時上報朝庭。”

他心底裡早已將張角謝上了千遍萬遍,幸得黃巾作亂,孝廉名單未能上報朝庭,給了他個胡扯的機會,其實今年的名單去年底就擬就了,兩名察舉的全是裙帶關係,其中就包括安郡丞的一個親戚。至於劉澤未及冠之說,倒是事實,順帝時尚書令左雄曾上書建議將舉孝廉的年齡限定在四十以上,但後來執行中根本就行不通,年齡限制形同虛設,但至少得及冠,卻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曹操“年二十,舉孝廉”可是史書上明文記載的,貌似賈詡舉孝廉時的年齡也在二十多歲。

劉澤看那安郡丞一眼惶恐,心想名單上有我才是見了鬼了。

劉虞倒是不以為疑,道:“今黃巾作亂,道路隔阻,所以此番皇上旨意幽州之事由本官臨機決斷,便宜處置,這名單呈上來吧。”

安郡丞一路小跑地下去了,不多時,交上一個名單來,卻是墨跡未乾,還沒等劉虞疑問,搶先道:“混亂之中,郡府文書多有損壞,卑職只能重眷抄一份。”

劉虞點點頭,顯然沒有追究什麼的意思,看了看名單,劉澤自然是列在首位,後面還有一個人的名字,說道:“劉澤的孝廉本官核准了,至於其他人尚待本官核查,為朝庭舉賢,還是馬虎不得。”

舉孝廉有著一套相當繁瑣的程式,首先是各郡國提名,依郡國的人口多寡,每年一到兩個名額(汗,這錄取率比高考可差多了),被推選為孝廉的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