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都壓著不報皇帝。
清流黨冒起之後,蔡黨一手遮天的局面已經是過去式了。於是已經初步有了所謂的政治協商和政治妥協。又因步帥馬帥這次紛紛落馬,位置有了空缺,所以最終陶節夫和張叔夜達成了統一,兩人一起啟用,种師道帶節度留後官銜上任侍衛馬軍司副都指揮使。劉仲武帶觀察使官銜,上任侍衛步軍司副都指揮使。
但是他們兩個只是“主持工作”的副都指揮使。而這次暫時不設都指揮使。
這些舉措,長遠來說對於國朝是有大用的。
國朝的禁軍有多慫,那是根本不用去懷疑的。但是如今懂軍的大將劉仲武、种師道,全面主持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而頭上的樞密院又是懂軍的陶節夫和張叔夜執掌,所以可以肯定,有個幾年以後,大宋的禁軍當中,風氣就會改變,慢慢就會有些能戰之軍了。
然而短期內對高方平來說,卻有一定的利益影響。劉仲武還好,他和高俅關係不錯。但种師道是一個猥瑣的狠人。原則上,這兩傢伙上位之後,代表高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在大幅降低。
以前禁軍的制度、潛規則等等,高俅說了就算,基本無人敢反駁。但是現在,這種時候一去不復返了。
劉仲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然而作為小奸臣,高方平認為得想些辦法把种師道弄走,最終的目的還是趕他回陝1西去,名將能臣就應該待在邊關為國效力,京城自古以來是奸臣的地盤。不奸的那個不適合在京城,否則最終會玩死自己的。老種是個純粹的人,就應該做純粹的事,在邊關守衛國門就是純粹的事……
京師之內塵埃落定了,由張懷素一案帶來的所有事件都消停了。
士大夫群體之中被貶官的、該走的,都已經離京城。軍官該升的,該被抓的,也都被老陶和老張處理了差不多了。
事件中當然有些是被冤枉被誤傷的,但是註定只能這樣,世事永遠都不會完美。不論如何這次的洗牌,也是進化國朝血液的一步。至少這次事件之中損失了一批蔡黨的文武官員,另有一批能做事的人填補了空缺。拋開個人情緒和仁慈的話,總歸是對國朝有利的事。
蔡京損失了黨派的基礎。而高方平則幾乎拉走了所有的仇恨。畢竟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是高方平,至少被貶的官員都是這麼覺得的。
有爭議的人就是那麼的神奇,罵聲有多重,粉絲也就有多瘋狂。高方平已經徹底和某些群體對立,但是支援他的那群人則更加的死忠。
東京的老百姓,以及太學的學子們,許多都是很支援高方平的。至於官場群體,其實高方平的形勢也未必有多壞,至少張叔夜就是高方平的粉絲之一,老張幾次在非公開場合都放話,高方平雖然猥瑣了些,但總體是個能才。
這種事,被下面的八卦眾們解讀為:張叔夜把門生高方平,當做宰相苗子在培養……(未完待續。)
第236章 被他們教做人了
如今藤元芳已經得償所願,開始主持開封府事宜。張叔夜查辦張懷素案件后里離職開封府了,然後在蔡京的抬舉下,藤元芳出任了開封府少尹。
少尹也是主持開封府工作的人。但是官位和權利比“知開封府”小的太多。
早期因包黑炭開的先例,開封府的權利太大,於是撤銷知府這個職位,搞出開封府尹和開封府牧兩個職位,這些就是蔡京設計的。卻是因和趙挺之的鬥法,導致張叔夜進京之後依舊任職權知開封府事。
既然蔡京開了這種頭,而又加之張懷素事件後趙佶也擔心開封府的權利太大,很多時候能夠全面的影響朝局。比方說雷霆之夜,開封知府如果不是張叔夜,而是另外的棒槌或者張康國的心腹,那問題就大了去了,高方平都可能被害死,東華門的十萬百姓可能譁變。
居於這些擔心,張叔夜成為了大宋的最後一任“權知開封府事”。老張離任之後官家下旨:既是蔡卿復相,則恢復早前制定的制度,停止任用權知開封府事,藤元芳出任開封府尹,皇長子京兆郡王趙桓任職“開封府牧”。
趙桓就是未來的欽宗皇帝,現在是個六七歲的小屁孩毛事不懂,所以趙桓兼任開封府牧,實際上就等於是皇帝兼任了當初張叔夜的部分職權。
“恩相。”開封府尹藤元芳抱拳道,“高方平越發的喪心病狂,身為永樂軍知軍,不回鄆城上任,留在京師主持《大宋歡樂論壇》輿論,蠱惑人心,左右民意。現在風頭之勁已直追當年的安石相公,此風不可漲,該出手節制他了!”
蔡京道:“怎麼制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