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2部分

規模都很小,幾乎沒有什麼規模工業,”提到霞浦縣及新浦港,陳兵自然也是侃侃而談,“霞浦縣八十七年設開發區時,主要考慮跟舊城區銜接,在城南劃地建設工業園區;同時也考慮發展海港及港口工業,但由於缺乏資金,工業配套設施嚴重不足,拉不到什麼大工業專案,九二年成立新浦開發區後,到今年,不足一千畝的起步區域都還沒有填滿。但就新浦港的自然資源來說,沿海地形開闊完整,能用於建設大型工業專案的土地資源充足。新浦開發區早初的規劃面積雖然只有十平方公里,但就不佔用外側的耕地,以吹沙填海的方式,也能將海岸線往外側推延,每年新造上萬畝的新地,以用於工業專案建設。而數十公里的海岸線,有可供三萬噸以上大型船舶直接駛入的優良深水航道,能保障新浦鋼廠一期工程建設配套海港年吞吐量達一千萬噸的要求。而後期,透過疏灘航道,甚至可以直接在離岸三到五公里的海島上建設十萬噸以上級別的深水大港,為新浦鋼廠及後期新浦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s

正文 第四百八十一章 格局

“幾乎在所有介紹東華的文字敘述裡,都會用到‘濱江臨海’這個詞,東華以往以及將來在現代產業社會里的氣度,也盡在這四個字裡。東華地方倒不是沒有人能看到新的格局所在,熊文斌主任早年在計委以及後期到政研室,都在做相關方面的規劃研究,陳兵主任更在新浦推動實踐,”沈淮接過陳兵的話,繼續說道,“我個人是渴望將這個鋼鐵專案建在新浦,希望能用大工業專案為東華未來的格局奠定一些基礎。”

在座的眾人,誰心裡都不含糊,都能理解沈淮何以在此時重點提“濱江臨海”四字——東華市,兩區一縣濱江、三縣臨海、一區三縣位於內陸腹心,“濱江臨海”四字就道出東華市的地理框架。

多少年來,東華地方有見識、有能力的官員,包括最初推動將西陂閘區西南沿江三鎮劃出來建開發區,陳兵推動新浦港及新浦工業開發區的建設,都是依靠這個地理框架格局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人力時有窮,有想法是一方面,但是時代及自身資源的侷限性以及舊格局習慣性的阻力,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突破。

陳兵九二年推動新浦港及新浦工業開發區建設,九三年下半年,他給調出霞浦縣後,霞浦縣的招商引資重點又轉回到城南開發區,新浦開發區的工作就陷入停滯。

由於水電、排汙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沒能及時跟上,新浦開發區這兩年就引進了幾家小企業,而早初計劃投資只需要兩三千萬的新浦港建設更是沒有著落。

新浦鋼廠專案,除了專案本身所帶來的五十億直接投資,對東華、對淮海不可或缺外,更能直接開啟東華市濱江臨海發展的大格局。

淮海省雖然也在沿海省市之列,但多年來都缺乏有分量的海港城市,甚至可以說缺乏有分量的港口城市。

渚江畢竟不能跟長江相比,在疏浚之後,徐城段的渚江主航道也只能通航萬級噸客貨輪。這使得徐城江海聯運的優勢,只限於跟國內沿海城市保持聯絡,而更大噸位的外洋巨輪,則難以直接進入渚江中游,停靠徐城港。

在沿海縣市建設大型的海港,與內陸的公路、鐵路網以及渚江航運接駁,不僅是東華一市發展格局的問題,也涉及到淮海省發展大格局的問題。

田家庚到淮海省擔任省委書記之後,重點推動渚江北岸的徐東高速工程建設、推動徐東鐵路的電氣化改造,又何嘗不是為這個大框架打基礎?

晉煤東出南線工程,涉及到晉煤、東南沿海省市電力需求的能源發展大格局,紀系隱身背後,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推動,還遲遲不能上馬,淮海省要進行大框架的格局建設,只是依賴自身的積累跟努力,難度自然可想而已。

淮海省需要推動這個大框架、大格局發展的重型專案,新浦鋼廠專案也只有擺在這個大框架之下,才更能顯出分量來。

為新浦鋼廠配套建設的新浦港,一期就將建五萬噸級的泊位,建後年吞吐量就將達到一千萬噸;淮能集團為電廠專案配套建設的輸煤港,一期也將建三萬噸級的泊位,建成後年吞吐量將達到四百萬噸——雖然距離真正的大型綜合海港,還有一定的距離,但也能打下相當的基礎。

沈淮沒有直接提到淮海省發展的大框架問題,但李谷相信他能看到了淮海省示來發展的大格局在哪裡,他不提,是他知進退,不爭功,但他提東華市“濱江臨海”,也是要告訴他們,他心裡很清楚新浦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