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依濃久旱逢甘露,她與林逸一夜恩愛,又是一番抵死纏綿。
回到南寧的第二天,林逸讓何方準備一份關於鍊鋼方面的資料及有關人民根據地鋼鐵生產方面的資料,他準備認真瞭解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晚上,林逸拿著何方從廣西工業局、商業局、科學院、南寧理工大學及南寧鋼鐵廠幾個單位部門收集來的厚厚一疊資料認真閱讀,得知中國古代文獻上關於鍊鋼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太平經》卷七十二,書中說:“使工師擊治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耶。”這“水”應指生鐵水。“萬鍛”應指生鐵脫碳成鋼後的反覆鍛打。
鍊鋼的原料是生鐵,操作要點是把生鐵加熱到液態或半液態,利用鼓風或撒入精礦粉等方法,令矽、錳、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鋼和熟鐵的成分範圍。
鍊鋼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礦石直接制鋼的工藝,叫一步冶煉或直接冶煉;一種是先把礦石冶煉成生鐵、然後再由生鐵鍊鋼的工藝,叫兩步冶煉或間接冶煉。而後一種鍊鋼方法也叫炒鋼,最早由英國人在十八世紀中葉發明,它的優點是成分可適當控制,生產率比較高,質量也比較好。目前根據地的兩在鋼鐵廠——攀枝花鋼鐵廠與南寧鋼鐵廠採用的就是這種鍊鋼法。
說到鍊鋼就不得不說到鐵,因為要想煉出好鋼就必須要有好的生鐵。人們常說的“鐵”分“生鐵”和“熟鐵”兩種,包括“鋼”在內,都是以鐵(Fe)和碳(C)兩種元素為主的一種合金。人們通常把含碳量在0。05%以下的叫熟鐵,0。05%到2。0%的叫鋼,2。0%到6。67%的叫生鐵。
人類早期煉得的熟鐵通常叫塊鍊鐵,它是鐵礦石在八百到一千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用木炭直接還原得到的。出爐產品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生鐵的冶煉溫度是一千一百五十到一千三百攝氏度,出爐產品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可以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比較少,質地比較硬,冶煉和成形率比較高。由塊鍊鐵到生鐵是鍊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歐洲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就發明出來塊鍊鐵了,而我國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比歐洲要晚。但是,在生鐵的發明上,我國後來居上,遠遠超過了歐洲國家。
現在人民根據地的鍊鋼技術因為大量購買西歐冶煉技術和大量引進西歐科技人才,基本達到了歐美國家同等水平,加上公元1853年人民攀枝花鋼鐵廠改進容爐裝置,採用轉爐鍊鋼法後,生產出來的鋼鐵質量已略優於歐美國家了。
何方收集出來的有關鍊鋼方面的資料,林逸看了一個晚上,從鍊鋼的歷史及其方法上都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但鋼鐵廠現實中到底是怎麼煉的呢?他還得去實地看看。
兩天之後,在周炳坤與南寧市市長潘文華的陪同下,林逸走進‘南方重工’的下屬企業南寧鋼鐵廠,進行實地考察。
果然!恰如林逸在火車上靈光乍現所猜測的那樣,根據地的鋼鐵廠所採用的冶煉燃料居然還是木炭與工業用煤。“難怪會如此消耗能源了!難怪總是生產不出好質量的鋼材來了!”林逸進到冶煉車間看過工人師父們的鍊鋼過程後感慨。
“怎麼不用焦煤呢?歷史上歐洲十八世紀,中國十四世紀就出現用焦煤冶煉了的啊!”他好生疑惑。
冶煉所用之燃料在冶金生產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種發熱劑,也是一種還原劑;既要為冶煉過程創造必要的高溫,也直接參與冶金的物理化學過程。因此,冶金燃料就需講究了,冶煉燃料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煉出鋼材質量的好壞。
開始人們最早使用的冶金燃料是木炭。木炭易得,氣孔度比較大,使料柱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其所含硫、磷等有害雜質比較低。由於木炭資資源有限,其燃燒溫度較低,而且火力持續時間短,不易掌握火侯,因此,直接影響到冶煉水平,至使鋼鐵質量得不到保證。後來,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用煤代替了木炭,煤的燃燒溫度較高,而且燃燒持續時間比木炭長,但煤在爐內受熱後容易破碎,影響到爐料的透氣性,而且煤中硫的成份含量高,直接影響到生鐵的質量。現在根據地冶煉的燃料主要就是工業用煤。
依後世的冶煉經驗,最適合冶煉的燃料應是焦煤。煤經過乾餾(即隔開明火加熱),去掉揮發性成份後,形成焦煤,其氣孔增多,外形類似於木炭,火力卻優於煤,而且能避免木炭和煤的毛病,冶煉出來的鋼鐵質量明顯提高。
中國早在宋代就已使用焦炭來鍊鐵了,但有史籍記載的煉焦和用焦的最早記載見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