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於花錢多,又沒有綜合利用效益,不合算。於是,1952年冬又第三次提出修建三門峽水庫。

●1953:第三次提案及被否決。

1953 年2月,黃委會主任王化雲向毛澤東主席彙報了三門峽建庫及整個黃河的治理方策,毛澤東主席聽後很高興,認為可以研究。1953年2月15日,黃委會做出《關於1953年治黃任務的決定》。其後,水利部對修建水庫解決黃河防洪問題給黃委會作了明確指示:第一,要迅速解決黃河防洪問題;第二,根據國家經濟狀況,花錢不能超過5億元,淹沒不能超過5萬人。由於這一限制,三門峽的建庫方案第三次擱置起來。根據水利部的指示,黃委會重新研究方案。1953年5月 31日,王化雲據此上報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並轉報毛澤東主席。由於當時國務院已決定將治理和開發黃河列入蘇聯援建專案,而未定案。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國家計劃委員會於1953年6月17日召集水利部、燃料工業部、地質部、農業部、林業部、鐵道部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人開會,商討蘇聯專家來華幫助制定黃河規劃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會議決定成立以燃料工業部和水利部為主的黃河研究組,國務院有關部委指定專人參加,在國家計劃委員會的領導下負責調查、收集、整理與分析黃河規劃所需的各項資料。由李葆華任組長,劉瀾波、王化雲、王新三、顧大川任副組長。黃河研究組初始集中技術幹部39 人,整理、編寫及翻譯了黃河概況,包括主要壩址的地質、經濟調查和水土保持調查等方面文獻47篇與大量圖表及統計資料。蘇聯專家綜合組來華後,研究了上述各項基本資料後認為:已具備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以下稱《技經報告》)的條件,並建議在進行黃河查勘的同時,開始編制《技經報告》,《技經報告》主要綜合解決防洪、發電、水土保持、防沙、灌溉、航運和選擇第一期工程等問題。

隨後,工業部水電建設總局副局長張鐵鑄,黃委會主任王化雲、辦公室主任袁隆、計劃處副處長耿鴻樞等,陪同蘇聯專家格里哥洛維奇、瓦果林奇,乘船查勘黃河干流潼關、三門峽、王家灘、八里衚衕等壩址。在三門峽下船,專家們仔細觀察了兩岸的形勢和地質情況,認為該處建壩條件優越,應做比較詳細的勘測工作,併為壩址指定了第一批地質鑽探孔位。

●1954:蘇聯專家力薦三門峽方案。

在三門峽工程歷史上,1954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蘇聯對華156項重點援建專案出臺,黃河流域規劃赫然列在其中。該年初,黃河規劃蘇聯專家組一行7人抵京,同中國的水利專家以及官員組成考察團,進行了歷時數月的勘查。作為結論,蘇聯專家組組長科洛略伕力薦三門峽方案。更關鍵的是,科洛略夫提出了“用淹沒換取庫容”的理由:“想找一個既不遷移人口,而又能保證調節洪水的水庫,這是不可能的幻想、空想,沒有必要去研究。為了調節洪水,需要足夠的水庫庫容,但為了獲得足夠的庫容,就免不了淹沒和遷移。”

公共工程的決策,同時也是決策者對於各方利益進行權衡取捨的過程。正是這句“免不了”,三門峽工程是否上馬的天平開始傾斜。

2月至6月,中蘇專家120餘人,行程12000餘公里,進行黃河現場大查勘。蘇聯專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門峽壩址。柯洛略夫說:“任何其它壩址都不能代替三門峽為下游獲得那樣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門峽那樣能綜合地解決防洪、灌溉、發電等各方面的問題。”

●1954:泥沙淤積問題的估算。

幾番起落,體現的是當時中央的兩難——渴望解決黃河下游的千年水患,但八百里秦川終究不是新生政權能輕易付出的代價。當時蘇聯專家要資料,中方提供了資料:透過水土保持,兼上游支流再建攔沙大壩,到1967年來沙可以減少50%,而三門峽的壽命則可維持50-70年;而到三門峽水利樞紐運用了50年之後的末期,來沙可減少100%(1954年《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設計技術任務書》)。

多年之後反觀歷史,眾多水利專家對於這個50%與100%的資料大不以為然——當時並沒有任何的模型和統計,近乎憑空一數字。

因此,連蘇聯人都不大敢接受這些資料,建議“水土保持的措施估計得低些,是比較審慎的”。資料因此又被憑空攔腰砍一半,修改為25%與50%。

這雖然審慎但同樣沒來由的25%與50%,卻成為了解決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