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匠、良工等等便有些特別了。兩漢的察舉,以孝廉最多,所以人們也常用“舉孝廉”來指代整個察舉制。察舉孝廉的標準有四條:一是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是學通行修。熟知經書;三是明習法令,善於決獄;四是頭腦清楚,才幹出眾。凡是地方推薦上來地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擔任郎官,經過官場上的見習和初步鍛鍊,再根據對其實際能力的考察任命實職。
為了保證察舉的質量,國家規定:州郡長官有推薦人才的責任和義務。“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書武帝紀》)凡是發現察舉有不合格的,舉薦人要承擔連帶責任。察舉賢良,一般還要進行對策考試。如董仲舒有名的“天人三策”。就是這種對策。
徵召則比較特殊,是皇帝對特殊人才直接聘任的選官制度。秦始皇時就有了徵召,如叔孫通以文學被徵。漢代所徵,多為學術名士或道德楷模。隆重者還要以“公車”、“安車玄纁蒲輪”徵之,以象徵朝廷對所徵之人的尊崇。但除王莽時期外,徵召都是個別進行的,在選宮中佔地比例不大。
闢除是長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種方式。漢代用人,中央只任命行政長官,其部下椽屬則基本由長官自行聘任。這就是三國裡那麼多“主公”的由來。按規定,二百石以上的官員,均由中央任免,闢除的椽屬,一概都是百石。上至三公九卿,下到郡守縣令,他們地下屬吏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