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相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地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於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西漢末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如董賢、王莽均居此職而專擅朝政。

光武帝因王莽之亂,於是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檯。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且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災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把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這時的三公有名無實,只是備員而已。至當世,東漢末年,莉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歷史轉了個***,又回到了。

不過,父親笑了:〃我只是告訴你,不要小看咱們祖宗地智慧,不要以為多了幾百年地知識就一定比他們強。雖然我崇尚高祖之將將這定西市,也喜歡文景之治時天下生平,但要我放棄手邊的權力,我也還是不捨的。〃

〃父王,我一直在想,無論是周地井田,還是秦漢的三公制,直至現在曹魏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可有一種能永遠留存的好制度在?〃

〃沒有,天下所有的制度只有能否適應當時情況地制度,而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唐堯時讓人當官,都沒人願意當,因為當官辛苦,後世人削尖了頭想不當官,因為當官有好處。此時我們有一個好丞相,可以把所有的一切依賴著他,但數十年後,能否還是如此呢?〃

〃不過,〃父親說,〃兒子,你可以試著去讓這個制度更完善一點,用得更長久一點。〃

我用力的點點頭,突然感到一種溫暖,這一刻的親情,真得好溫暖。

群臣開始再次計議父親承繼大統的事。譙周來報:〃近日有祥風慶雲之瑞,長安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沖霄而起,正應漢中王當帝位,以繼漢統。〃我對於這些東西是不相信的,曹丕受禪,連麒麟、鳳凰、黃龍、嘉禾都弄出來了,何況是一點風雲之氣。而且,我對譙周這個日後曾一力勸我投降的人感覺也不是很好,雖然他的名望也算是極高的了。

不過,把這些虛幻的東西拋開,父親繼統也是有著現實的意義的。獻帝死了(其實是誤傳),漢室不應終結。此時,孫曹兩家交好,我軍荊州大敗之餘,已微有人心煥散之勢,雖有雍涼大勝的光環遮住,卻難掩內裡的空虛。內憂外患之際,哪裡還有比父親登基為君,大封群臣,更加能名正言順,凝聚人心的事呢?

當然,父親稱帝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今天下三分,曹丕稱帝,父親再稱帝,那麼孫權主舉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獻帝這塊牌子被摘下,父親就算掛上大漢的招牌,但還有人會認為這還是大漢麼?

三國的局面,其實已經形成了。

冬天就這樣到來了。長安的冬,北風呼嘯,黃沙漫天,人都貓在房間裡,燒著硬木的火盆。我開始懷念荊州和益州的冬天。不過據父親講,我的老家涿縣,冬日也是這樣的冷。

寒冬一過,父親的病有了幾分起色,他於是登極了。

國號季漢,定都長安,封吳氏為皇后,封我為皇太子,劉永,劉理各封親王。

拜許靖為太傅、司徒;拜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領雍州牧;拜馬超為驃騎大將軍,領涼州牧;拜張飛為車騎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益州牧;拜趙雲為建威大將軍;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雍州刺史;封黃權為徵北將軍,涼州刺史;封賴恭為鎮遠將軍,尋遷太常;封龐德為鎮東將軍;封李嚴為興業將軍;封孟達為興漢將軍;封馬良為安南將軍,領益州刺史;封劉巴為尚書令;封廖立為侍中……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父親雖是大漢天子,封的也是大漢官職,卻從來不按大漢的律令進行,而是由他隨心所欲的給每個官職加上不同的涵義。例如我最擔心的那個可以自行任命官吏的州牧,在父親這裡就成了虛職,成為他和丞相處理該州事務的助手,這個助手可以提出該州的發展規劃,提出人員任命,政策執行,卻不再直接負責該州的事務。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欺詐,但是,父親的確開始有計劃的改革政務了。雖然他的政務改革受他的身體狀態影響,但他有一個好的丞相,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