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給予推薦票支援!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寫短也不成啊!

第十五章 如此癖好 因緣天意

信的內容則是感謝,駱賓王在信中稱唐達信乃國之義商,對他不取分文捐獻五百匹布以補軍中寒衣之不足的舉動讚譽有加,並且一再鼓動唐達信能再慷慨解囊。

另一封信是在這封之後,據信中的意思來看是唐達信不肯再捐,卻想讓駱賓王給他贈詩一首,並且言明那詩的題目中最好能有他的名字,若是詩前再有個序,序中能提到他那更是好上加好了。駱賓王則只在信中錄了一首舊年之作,並一力募勸唐達信再捐布千匹,介時別說小小一首詩,他必將親為此事做記,俾使唐達信的高義之舉流傳後世,成千載商人楷模。

許是駱賓王下嘴太狠,唐達信心疼布匹不曾再捐,是以這書信往還也就此中斷。

說來唐達信就是用五百匹布換了這兩封駱賓王的書信,還有他親手錄下的一首《在獄詠蟬》,這筆買賣到底划算不划算還真是不好說。

後世裡學唐詩,研究唐詩選本多年,這還是第一次見到古代名詩人親筆錄自己的名作,不論這首詩還是寫詩的書法都讓唐松看的如痴如醉,要是放在後世裡這可就是文學史中重要的文獻了,其價值可比五百匹布高的太多。

《在獄詠蟬》是駱賓王被誣獲罪後在獄中所做,後世裡稱譽其為唐詩詠蟬三絕之首。據信駱賓王在獄中受到過殘酷的肉刑,也就是在這次被誣出獄後不久,他即加入了徐敬業反武的陣營。

按時間算,光宅元年五月的時候,駱賓王雖還沒被徐敬業正式徵召為藝文令,但他確已在徐敬業手下辦事,以他此時在詩壇的地位,負責聯絡文人及商賈籌措軍需正是人盡其才。

好好將兩封信的書法又欣賞了一遍後,唐松才仔細的將其收撿起來。隨後粲然一笑,“唐達信啊唐達信,你讓我怎麼說你才好!”。

仔細揣摩這兩封信的內容,唐松已把整個事情的原委猜了個**不離十。

唐達信是襄州有名的布商,與其大哥,也即襄州最大的魚商唐達禮一起被市井間並稱為“二唐”。這二人是襄州百姓好議論的話題人物,其中的原因除了他們生意做的大之外,還因為這兩人各有鮮明的特點。老大唐達禮心思深沉,嗜錢如命,老三唐達信則是好附庸風雅兼懼內,關於兩人的這些毛病,在襄州城內市井間頗是流傳著許多笑話。

想來八年前唐達信曾往江南東西兩道行商做布匹貿易,途中路過淮南道揚州時正逢著駱賓王為密謀反武籌集軍資而大會富商。此時駱賓王已是聞名天下的大詩豪,平常裡商賈們根本與他結交不上。此時既然有了這樣的機會,唐達信難免就犯了附庸風雅的毛病,花了五百匹布的代價結交上駱賓王並換來這兩封書信。

後來僅僅四個月後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武,繼而兵敗,唐達信必是被嚇的了不得。雖然捐布的時候他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布是給徐敬業拿來造反用,更想不到駱賓王這等人物居然會成反賊,但他的行為客觀上卻是實實在在的資敵。這在唐律中可是等同謀反的“十大逆”之罪,以如此嚴重的罪行,以武則天對駱賓王恨之入骨的程度及霹靂手段,這種信一旦落到官府,他唐達信註定就是個族滅的結局。

但不知怎的,或許是這貨附庸風雅的病太重,他居然沒有銷燬這兩封信,不僅留存了八年,現如今還被柳葉不知怎麼給帶了出來。這……這真是無語的很了!

看到唐松拿出的這封信,唐達信真是腸子都悔青了。他自小在商賈貿易上頗有天份,但讀書卻是不成,惟其如此竟漸漸養成了附庸風雅的毛病。尤其是後來娶了一個本地名儒的女兒之後,這病就愈發的深了,附庸風雅漸漸的竟成了一種揮不去甩不脫的特殊癖好。

附庸風雅這麼多年,他最拿得出手的就是與駱賓王往還的這兩封書信。駱賓王是誰?那可是名震天下的四傑!即便他最後成了反賊,但其文學成就和曾經有過的詩壇地位卻是無人質疑。;

以一個遠州商賈的身份,唐達信也自知再難有機會結交上這等名動天下的詩豪。所以即便是在駱賓王隨徐敬業起兵造反失敗的訊息傳來之後,癖好發作的他依舊捨不得毀掉這兩封信。儘管夫人一力催促他也只是嘴上答應的漂亮,始終沒將這兩封信給燒了。

慢慢的那件事情過去了,卻也沒人來查他。唐達信僥倖之餘又暗自慶幸,當初沒燒這兩封信真是太對了,否則未嘗不是人生一大憾事啊!但這兩封信他卻不敢收在身邊,蓋因夫人對他管的太嚴,要是留在自己身邊早晚必被發現,屆時少不得又是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