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的側翼。最終兩個俄軍指揮官做出了不同的決定,一個決定向前推進,另一個則決定先原地待機,查明德軍動向再行動。

俄國人用明碼互相聯絡,導致德國人對俄軍的動向一清二楚。興登堡立刻讓自己的參謀去檢視兩軍之間的空隙有多大,結果發現這個縫隙之中原本就待著一個德國騎兵師。於是一場針對薩姆索諾夫部隊的誘敵深入的戰役展開了,最終德軍全殲薩姆索諾夫部,獲得坦南堡大捷。

後來隨著一戰的進行,西線由於戰場正面長度有限,最終形成了雙方部隊挖溝對射的塹壕戰局面,堪稱近代陸戰史上最奇葩的狀況,而在東線,雙方從頭到尾都沒有形成西線那樣穩固的戰線。所以德軍在一戰中獲得的所有大捷都發生在東線——這真不是俄軍無能,單純是因為東線便於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發揮他們的軍事天才。

當魯登道夫開始指揮西線作戰的時候,他的武運也就到頭了。

當時間繼續推移,進入1930年代的時候,戰線的犬牙交錯變本加厲了,越來越多的指揮官發現,戰場不再是兩條平行的線,而是以己方部隊為點,部隊之間的通訊和保障聯絡為線構成的蛛網。

最先察覺到這一點的人中就包括中國後來的總司令。總司令的摯友總結了他的軍事思想,並且和群眾工作相結合,兩人率領窮得叮噹響的農民軍硬是把裝備精良的中央軍當運輸大隊痛打,簡直混得風生水起。

其實他們的戰術總結起來很簡單:在群眾情報支援下,發現敵人的“網”中比較孤懸在外的點,然後一擁而上拔掉它。

也就是所謂的“集中區域性優勢兵力殲敵”。而要實現在區域性集中優勢兵力並且在敵人增援趕來之前殲敵這個戰術意圖,還能從容撤退,群眾的情報支援必不可少。

同時為了讓敵人的網中出現一個可以下口的點,這兩位還發展出了一套強調誘敵深入,透過機動防禦來拉扯敵人陣型的戰術體系。

後來隨著敵我局勢的演變,這一套主要用來防禦的戰術體系,漸漸演變出一套對應的進攻體系,一干黃埔驕子被這套大穿插滾動進攻的戰法插得找不著北。後來在朝鮮半島上,麥克阿瑟也被插得找不著北,美軍部隊突然發現尼瑪撤退戰竟然變成艱苦無比的進攻戰,自己的後方到處都是戴狗皮帽子的志願軍。

美軍痛定思痛,決定也學一手,就開始研究建立空中騎兵。在越南他們試了試,開始效果還不錯,後來北越軍請來穿插戰術祖師爺當顧問,就又被吊打,到後期美軍甚至自己被北越軍各種穿插。

再後來美軍終於在伊拉克成功實踐空中騎兵戰術,空中騎兵大隊穿插敵後,建立前進基地,配合裝甲部隊直搗黃龍,可算是學出師了。

順帶一提,北越軍打跑了美帝以後就以為自己學出師了,結果79年被一板磚拍翻在地上,祖師爺表示你丫還圖樣圖森破。

再順帶一提,穿插戰術最輝煌的戰果發生在對阿三的戰爭中。副班長龐國興帶著三名戰士狂奔七點五公里,幹掉阿三軍兩個炮兵陣地,並且佔領了一處重要高地堅守到主力部隊到來,為全殲阿三主力立下汗馬功勞。

林有德對這些戰例如數家珍,所以他對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向一清二楚。

仔細想想現在林有德面對的狀況和原來世界那倆好基友面對的差不多——不,他林有德其實還有優勢,畢竟共和國的力量和帝國政府沒有差那麼遠。唯一的不利就是戰區山少,而且雙方都有飛機偵查,不利於大部隊隱蔽機動。

林有德的計劃和原來世界某二人組的計劃如出一轍:誘敵深入,然後讓熟悉地形的赤衛隊四處出擊,襲擾對方主力之外的部隊,迫使敵人分散兵力,再突然集中部隊殲滅敵人一部分。

至於潛伏下來的別動隊,就如同林有德在把他們派回去之前的講話中說的那樣,他們的任務只是把那些赤衛軍無法攻擊到敵軍腹地攪得雞飛狗跳。

在林有德這一套構想中,最大的變數就是帝**的戰姬部隊。飛行戰姬部隊具備直升機的機動能力和媲美戰後第一代坦克的防禦力,如果她們處於隨時可以出動的狀態,林有德根本不可能發動針對敵人的區域性殲滅戰。

所以林有德需要共和國的戰姬部隊充分牽制和消耗敵人的戰姬部隊。

這一次林有德直奔前線,也是打算親眼確認共和國戰姬部隊的情況。雖然在沒有戰姬幫助的情況下,林有德也可以試著透過讓敵人戰姬疲於奔命的辦法來消耗她們,但那樣要麻煩得多,而且鐵定會付出更多的傷亡。

當然了,林有德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