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章 易安居士,你見過金手指嗎?

的大字同樣令所有人目眩……

這就足夠了!

信譽?國師就是信譽?黃金?國師能點石成金,黃金對他來說與石頭無異,居然還擔心到時候他拿不出黃金?簡直是笑話,他想要黃金抬抬手就是金山一座,既然如此大家有什麼可擔心的,五年就能增加兩成,最多二十年就能翻翻,家裡地窖堆著生鏽的銅錢拿出來換金票啊!只要國師不倒下,人民銀行就不會倒下,那麼還有什麼能比這東西更能傳家?開商鋪還得擔心倒閉,放貸還得擔心收不回來,哪怕土地也不如這個保險,誰能確保二十年裡土地不出問題?

但二十年裡國師……

好吧,這其實就是個忠誠測驗。

來銀行兌換金票或者銀票的,肯定都是對國師忠心的,因為那些巴不得國師去死的,都在等他宣佈均田制然後決戰一場呢!

這些人不可能買銀票和金票。

只有那些對國師的地位有十足信心完全做好了與他並肩作戰準備的人才會買,這是一種投資,同時也是一種投名狀,買了金票和銀票就是把身家性命全系在國師身上,因為國師倒臺銀行肯定完蛋,那時候他們的財富也完蛋,而國師堅挺則銀行堅挺五年後他們就能得到想要的黃金,沒有什麼比這更簡單明瞭。

當天下午包括劉延慶在內的數十名在京豪門,就讓僕人趕著一輛輛滿載銅錢的馬車到了銀行。

不存銅錢,就換金票。

哪怕普通老百姓也都拿著一串串銅錢兌換,因為金票一兩起兌,普通老百姓很難有一萬錢,所以次一檔的銀票是他們的最愛。

當然,也有純粹存銅錢的。

畢竟一千五百錢對很多家庭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汴梁城內絕大多數老百姓其實都是月光族,能積攢下超過一千錢的已經是脫離貧民階層,很多國師的狂信徒乾脆拿幾十幾百銅錢來這裡存上,然後拿支票等攢到數目以後兌換,要知道存在這裡漲利息而他們放在家裡不但沒利息還得防盜。

既然這樣存銀行多好?

反正這是國師開的,國師怎麼可能騙自己。

另外還有軍隊計程車兵。

這些士兵裡面很多其實都是無業遊民出身,大宋有把無業遊民往軍隊塞防止他們造反的習慣,因為楊豐的鐵腕手段,軍隊剋扣軍餉情況大為緩解,至少已經完成整編的各軍裡絕大多數士兵都能領到足夠的軍餉,那些有家室的不用說,而那些沒有家室的更需要一個放心的存錢處,銀行無疑成了他們的首選。

就這樣隨著國師點石成金的神蹟透過報紙和人們口口相傳流傳開,大宋的金融正式進入銀行時代。

然後紙幣時代也開始了。

很簡單。

朝廷的財政支付手段裡出現了金票和銀票這個選項,當然,也包括支票。

比如說給某個官員發工資,如果他同意的話,完全可以用銀票或者金票支付,沒有哪個官員家裡是急需銅錢買米的,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們對國師忠心耿耿的話,他們更願意要金票和銀票,畢竟這東西會升值,甚至給軍隊發餉也可以直接用這個,那些士兵拿出去也可以用於市面上交易,因為老百姓會更喜歡這個,還可以用於官府的採購,只要是對國師有信心的商人同樣也會要這個。

紙幣就這樣流通開。

而楊豐的金票和銀票本來就是按照流通的標準設計。

就在銀行開業的同時,他以朝廷名義法定了金銀銅的兌換標準,一兩黃金一萬錢,一兩白銀一千五百錢,金銀比是一比七多一點,應該說這個比率並不很符合實際,歐洲人習慣是一比十,但中國銀礦少所以在一比六稍多左右,不過並不確定。比如金軍圍城時候黃金就飆升,一度接近十九世紀後期的一比十五,因為黃金更容易帶著跑路,金銀不是貨幣,雖然使用白銀支付已經不稀罕,但本質上這兩種東西都是奢侈品,朝廷禁銅錢出境不禁金銀,只有皇帝賞賜時候才單獨鑄造金幣或者銀錠,而給遼國白銀歲幣是因為遼國要的就是這個,而楊豐這一次是以法律形式正式規定了比率。

但民間如何他不管。

他必須得有一個法定比率才行,否則銀行就沒法運轉了,反正他這裡無論金銀都沒有……

好吧,他真沒有。

銀行的金庫和銀庫都還空著,哪有什麼金銀,就連那車石頭都是他自己造的,把黃金摻進去的,否則什麼金礦能有那麼高含金量,他就是在玩一個空山套白狼的遊戲,不過也不能說真正的空手套白狼。

金銀是肯定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