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裡克比他的前任抱負更大,他要滅亡世仇汪達爾人。在他統治的前幾年,包括西哥特在內的12個部族都投向他,哥特人的力量馬上壯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從多瑙河到波蘭都成為哥特王國屬地。公元366年,因拜占庭人不願再次給予哥特人貢品,赫爾曼裡克便開始第一次進攻。他率領4萬哥特人越過多瑙河,在色雷斯等地到處劫掠。早已做好戰鬥準備的羅馬皇帝瓦倫斯在多次交鋒中,依靠自己的指揮能力一直使羅馬人佔據上風,孤掌難鳴的哥特人只得採取和談的方式。但羅馬皇帝卻並不同意,他利用自己的優勢軍隊以死傷1千人的代價換取哥特人死傷1萬人的結果。儘管後來赫爾曼裡克又數次進攻羅馬,但在戰爭中羅馬幾乎每次都佔上風。哥特人見統帥力量不足,就迅速開始分化,哥特人見不能勝利就和羅馬人在多瑙河上訂立了條約,保證以後不再進攻羅馬。可是這個條約僅維持了5年而已就變成廢紙一張,因為一個更強大的民族來到了。
匈人
匈人的遷徙
在我們進入正題前先講一個故事:在公元349年,有一群獵人已經很久沒有抓到獵物。為了得到肉類,他們遠遠走出部落領地,來到一片荒涼的沼澤地。(這塊沼澤地今天叫做“黑海沿岸低地”,在那個時代這裡要比現在大的多,住在兩邊的人類都把這裡看作是大地的盡頭。)這些獵人到了這塊沼澤地,看到不遠處有一隻銀色的雄鹿,它正在沼澤地邊吃草。已經飢腸轆轆的獵人發現它後立刻就追上去,不料同時這隻鹿也發現了他們,便往沼澤地的方向準備逃之夭夭。這些獵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鹿已經沒多少力氣,只要追下去就一定能追上。可是他們見到這隻鹿逃進大沼澤地,也讓他們懼怕異常,因為進入這個地方的人沒有一個曾經活著回來。不過還是最終飢餓戰勝了恐懼,獵人們跟著雄鹿進入沼澤地,他們在一路上都插下標誌,以防無法回到原地。他們拼命的追了一天,但總也追不上。等夜色慢慢降臨時,他們突然發覺自己腳下的土地已經變得堅硬,而雄鹿也不知去向了。獵人們已經走出了沼澤地,前面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草原。從此以後,這些獵人的部落就一個個的越過了沼澤,進入了這塊“新大陸”。
這些部落就是我們在西方史籍中經常看到的匈人,是他們造成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也促成了羅馬帝國的徹底崩潰。那麼這些人的來源到底是怎麼樣呢?其實這個問題大家已經探討了上千年,但一直沒有一個定論。筆者認為他們不是匈奴人,而是由多種民族混合的,其中也可能有10%以下的匈奴血統,原因是在大草原上不可能有一個民族是純種的。
首先,關於歐亞古書的記載。在羅馬史中很早就有關於匈人的記載,公元2世紀左右曾有一個民族在黑海北岸出現,羅馬人給這些人起名叫“Chonitae”。這些人有顯著的蒙古特徵,很可能是匈奴聯盟的一部分。但在拉丁文中還有一個專指後來的匈人的“Hunni”這個詞,很顯然那些羅馬人也知道這是兩批不同的人種。不過在《魏書&;#8226;西域傳》裡也記載過“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納沙……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指王忽倪已三世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匈奴人向西遷徙,很可能就是歐洲匈人的後代。其實不然,讓我們先看一下地理概念,在鹹海邊的粟特國“去代一萬六千里”,這個距離比“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的波斯要近的多,更何況願在他鄉的歐洲呢?另外這段記載是在公元454年,而在歐洲的阿提拉與佈雷達則是在公元434年即位的;同時歐洲史籍說匈人進攻東哥特人是在公元375年,我們就慢打滿算粟特的每個匈奴王在位30年,那麼就是往前推90年,即公元344年,能在不到30年之內到達那麼遠的地方好像不太容易哦。所以我們把如果說匈奴人去了歐洲這不是於理不通麼?
其次,關於語言學的問題。在歐洲的匈人所說的語言比較接近於古鮮卑語。有些中國學者也就根據這一點聲稱歐洲匈人是中國鮮卑人的後代。但實際上在中國北方有很多民族互相借用詞彙,很多詞彙都是各民族共有的,所以並不能完全作為一個根據說明他們的傳承關係,充其量只是能證明草原諸民族在文化上是相似的。
再次,關於考古挖掘的匈人遺骨問題。在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東歐平原各地都能挖掘到大量的匈人和匈奴人的遺骨。如2003年3名法國人就在蒙古草原發現了90多具匈奴人遺骨,經過從遺骨中提取的DNA分析,這些匈奴人是東亞人的近親,與歐洲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