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了。”

普泰對華安安的印象非常好,笑著說:“現在不掃淨,太陽出來化成水,到了晚上又凍成冰,想掃也掃不成了。香客們來了,會滑倒的。”

兩人在院子裡清出一條道,一直把廟門外的空地也掃乾淨。

這時,馬修義拎著一個乾糧袋從村裡走過來,大聲向兩人打招呼,說:“王二家的給了一袋紅薯,足有十斤,咱們可以蒸紅薯吃了。”

華安安慢慢了解到,馬修義的塾館設在村頭的二郎廟裡,他和普泰兩個外鄉人,一個住廟,一個住寺,成天形影不離,村裡人都管他倆叫活神仙,過的日子是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馬修義的生活靠派飯,村裡有孩子在塾館唸書的,家家輪流管他一天的飯。二三十個學生,剛好一個月一迴圈。到了年底,村裡的大戶人家集資給他奉上束脩,一年十兩銀子。這點錢,剛剛夠他平時買些日用品和零花。村裡的老人看他生活清貧,平時也給他送些米麵油鹽和時鮮土產,他就拿到廟裡,和普泰和尚搭夥做飯吃。

普泰和尚的生活,全靠附近四五個村子的善男信女的供養。農忙時節,香客來的少,香火錢少的可憐,他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全靠馬修義從學生家裡多拿多佔來救濟。農閒時,遇上節日,香火旺盛,功德箱整天“叮叮噹噹”響個不停。普泰就請馬修義去城裡沽酒割肉,兩人關起門來打牙祭。當然,這得揹著香客們。

華安安一來,普泰碗裡的飯就少了半碗。不過,衝著馬修義的交情,普泰並不在意。他也喜歡華安安,因為華安安彬彬有禮,性格平順,既沒有年輕人的狂躁,也沒有一般書呆子的酸腐味。

華安安聽馬修義說,普泰俗名叫陶遜之,原本是山西晉城的富商,因為一場大火,燒盡了家業和幾位親人的性命,一時想不開,就出家做了和尚。他是享過榮華富貴,見過大世面的人,如今孤影枯燈,甘受貧困,是一位看破紅塵,徹底拋棄俗世羈絆的真佛徒。

華安安平白無故受到這兩位好心人的收留,心裡忐忑不安,言行就非常謹慎,生怕得罪了他兩個。他心中充滿感激,發誓要報答他二位。但是,自己落魄潦倒,自顧不暇,實在有心無力。因此,他就刻意勤快起來,每天幫助普泰跳水、打掃院子,不管粗活、累活都搶著幹,看老和尚越發喜歡自己,心裡才慢慢踏實下來。

這裡每天吃兩頓飯,早上九、十點一頓,下午三四點一頓。飯菜都是平常的農家飯,稀的多、乾的少。老和尚醃了一缸蘿蔔,兩頓飯都是蘿蔔、鹹菜,偶爾吃一回白菜。華安安每天晚上都飢腸轆轆,只好喝些熱水充飢。

吃完早飯,馬修義踩著鬆軟的雪,回塾館繼續給學生上課。普泰在佛堂裡,就著燭光翻閱經文。華安安無所事事,從後院溜出來,在院牆外堆了一個大雪人。這裡是老和尚的菜地,如今全被雪蓋住了。晚飯時間,他回到灶房,幫老和尚燒火。普泰拌了些麵疙瘩湯,又從缸裡撈出半根紅蘿蔔切成條,然後,兩人就在灶房等馬修義。馬修義從學生家回來,總會帶兩個窩窩頭,分給他倆一人一個,這就是晚飯。

冬天白晝短,吃完晚飯,往往就天黑了。華安安搶著洗碗刷鍋,老和尚等香客們都離開後,關上廟門。枯燥乏味的一天過去了,孤寂愁人的長夜也開始了。

老和尚把佛堂的火盆燒旺,從自己的臥室搬出棋盤和棋簍,往地下一放,他和馬修義一人坐一個蒲團,開始熬夜。華安安袖起雙手,坐到一旁看他倆下棋。

馬修義從懷裡掏出一個小布袋,晃了晃,布袋裡“沙沙”作響。“幹炒黃豆,一個子一顆。”

他憨厚地笑著對華安安說:“你是高手,可別笑話我倆。”

老和尚詫異地望望馬修義,又看看華安安,問:“令外甥也會下棋?”

馬修義搔著腦門,說:“我忘了給你說,安安來到京城,衣食無著,全靠著在馬家園下棋贏錢才得以度日。馬家園的八大金剛都被他下敗了。”

老和尚驚喜地說:“果真如此?咱兩個可不寂寞了。我可要向令外甥討教幾局。”

華安安笑著說:“只要您老有空閒,我可是很高興向您學習呢。”

普泰和馬修義擺開陣勢,先在棋盤上擺了五顆黑子。這像是讓子棋。馬修義讓普泰和尚。

馬修義靦腆地對華安安說:“我倆下了十幾年,早就覺著膩味。於是,就變著花樣下棋。我先讓和尚五子,下一盤,和尚再讓我五子。然後比較誰活出來的棋子多,就算誰贏。”

華安安豁然開朗,說:“這樣也有趣。鍛鍊逆境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