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2部分

在研製35倍徑的280毫米和305毫米兩款艦載主炮,雖然不是王辰浩要求的研製40倍徑的主炮,但這也是為了研製7倍伸下的280和305毫米主炮打基礎王辰浩可以理解他們的苦衷,畢竟一口吃不了個胖子,應該循序漸進。

在大口徑主炮方面的研製進度還比較緩慢,但王辰浩交給羅森博格的另一個任務卻是完成的非常順利那就是王辰浩要求研製雷擊炮的任務。

雷擊炮,顧名思義,其實就是迫擊炮。只不過當年是外國人發明的,稱其為迫擊炮。如今王辰浩率先研究迫擊炮,本著他個人的自尊心他將其命名為雷擊炮以後各國出現的類似火炮也都將會受到〖中〗國的影響,按照〖中〗國的命名方式繼續稱雷擊炮。

縱觀雷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踮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藥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藥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雷擊炮的雛形。但世界第一門真正的雷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俄軍佔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王辰浩深知雷擊炮的優勢,一是其彈道彎曲,適合於對隱蔽物(如山丘、反斜面)背後的目標進行超越射擊,也可對近距離目標進行直接射擊:二是裝彈容易,射速高(20~30發,分),火力猛,殺傷效果好:三是鼻量輕,體積小,機動性強,中、1小口徑雷擊炮可以人背馬馱,打了就跑,能快速轉移陣地:四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於大規模生產,造價低。

可以說,作為單兵補充火力,雷擊炮的作用是巨大的。王辰浩既然知道雷擊炮的巨大作用,自然不會放置不管,何況用不了多久就會跟俄國爆發戰爭,他不敢確定俄國人不會發明雷擊炮,與其讓別人先發明雷擊炮攻擊自己,不如先發制人更好。

對於羅森博格等火炮專家們來說,王辰浩當初告訴他們關於雷擊炮的原理後,他們一點即通,此時已經陸續設計出三款不同口徑和倍伸的雷擊炮來。

試炮場,羅森博格親自指揮,十幾個試炮技術人員陸續架好三門雷擊炮。分別是51毫米、82毫米和107毫米三款雷擊炮。這是按照王辰浩的要求,將雷擊炮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不同用途的型號。

他們的結構相同,就是口徑不同而已。由炮身、炮架、座飯及瞄準具四大部分組成。炮身可根據射程的遠近做不同的選擇,三種口徑的炮身長在750毫米~1524毫米之間:炮架為兩腳架,可根據目標位置調節高低和方向,攜行時可摺疊:座釵為承受後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時與兩腳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雷擊炮體的作用:瞄準具為光學瞄準鏡,刻有方向分劃…和高低分劃…。

三款雷擊炮完全按照王辰浩的構想設計的,基本上符合王辰浩的要求。只是美中不足的是當前的光學瞄準具結構臃腫複雜,羅森博格為了降低瞄準具的重量和大小,不得不做了最簡化處理。

儘管這樣,三款雷擊炮安裝的光學瞄準具依然塊頭很大顯得很礙眼,而且結構粗糙士兵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才可以使用這種瞄準具。

“大人,請下令試射!”羅森博格準備好後,向王辰浩請示。

王辰浩點點頭,道:“開始!”說完他拿起望遠鏡看向遠處的目標。

目標是三個紅旗,分別位於100米、300米和500米處的小土坡的反斜面上,做這樣的試射安排,就是為了測試雷擊炮最大的優點幾乎沒有任何射擊死角,彌補步兵炮的攻擊盲點。

“開炮!”隨著一聲令下,三門雷擊炮炮手同時鬆開手裡的雷擊炮彈,並側射抱頭捂耳。

“嗵嗵嗵!”隨著三聲雷責炮所特午的發射聲音三發雷擊炮彈飛出炮膛,在空中劃,出三道彎彎的弧線,嘯叫著射向遠處的目標。

“嘣嘣嘣!”

炮彈在目標附近轟然爆炸頓時碎石飛濺,塵土飛揚,騰起一片黑煙火雲。

第一輪炮彈剛剛發射出去炮手迅速投入第二發炮彈前後間隔不過幾秒鐘。這是在測試雷擊炮的快速發射能力,比起步兵炮來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