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浩資金充裕,開出的條件優厚,很多有才學卻苦於沒資金贊助的人們將目光瞄準了中國,紛紛答應王辰浩的條件加入北洋武備科學實驗室工作。

一時間,來自歐美各國的人才經清帝國駐外使領館工作人員們的安排,紛紛踏上前往天津的輪船。名單提前以電報發回天津,王辰浩看了一眼,沒見有他認識的名字,因此讓徐建寅負責接待安排,他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

從整頓尸位素餐的冗餘人員,到大規模引進技術人才,王辰浩對天津機器局的改造算是完成了。李鴻章對此大為褒獎了他,二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竟是讓天津機器局起死回生。雖然名字被改成北洋兵器了,也成了王辰浩的私產了,但李鴻章知道他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而王辰浩的表現又讓他滿意,因此對於王辰浩的這種近乎公開的培植個人勢力、挖北洋的牆角的做法,李鴻章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以物以類聚來描述李鴻章的心情的話最為合適,因為他從王辰浩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起家時的自己。

把天津機器局收入囊中之後,王辰浩又把目光瞄準了上海的江南製造局。

………【第104章 步步蠶食】………

清末三十年洋務運動,李鴻章先後創立大小工業、礦業和學校三十多個,但絕大多數都失敗了,三十年後還能夠運營的卻是屈指可數。天津機器局、開平礦務局、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紡織局等雖然經營不善一直虧損,但王辰浩知道這些字尾名帶“局”的都是官僚主義的體現,虧損實在太正常了。

這些洋務企業的虧損只是經營不善加上貪腐嚴重而已,只要稍加改善和整頓,恢復盈利還是可能的。

王辰浩已經成功的將天津機器局弄到了手裡,把它改成專門供應北洋陸軍裝備的兵工廠。現在王辰浩又把手伸到了位於上海高昌廟的江南製造局,李鴻章創辦的最大洋務工廠,也是清帝國唯一的一個大型綜合軍工廠。

不過王辰浩插手江南製造局的目的在於其海軍裝備製造,陸軍裝備製造方面王辰浩已經有了北洋兵器來提供,而且江南製造局自身的陸軍裝備方面的生產線已經落後於歐美列強很多年了,甚至還在生產一些七十年代的前膛武器。

王辰浩所關注的是江南造船廠的海軍裝備製造和人才,由於北洋水師已經向英國訂造了兩艘登雲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16000噸的龐然大物已經超出了旅順船塢的維修能力。國內急需這方面的基礎設施,但朝廷似乎沒錢也沒興趣花巨資來打造這種設施。當年北洋水師的定鎮二艦回國後同樣遇到這種尷尬,買了大型鐵甲艦國內的船塢卻沒法維修不得不去日本船廠進行維護保養,實在是荒唐至極。

現在的北洋水師還是李鴻章的,他最明白這種尷尬的滋味,只是當他跟英國人打聽了一下籌建一個能夠給登雲級戰列艦提供維護保養的大型船塢竟然要耗資六百萬兩,把軍事戰備意識也考慮進去的話得修兩座大型船塢,這海軍配套設施不是一般的燒錢,李鴻章自問拿不出這麼多錢來,因此又讓王辰浩撿了便宜。

王辰浩打著從民間集資的旗號,實際上從他自己的美洲銀行拿出錢來經營江南製造局,而他只需要每年支付60萬兩的承包費,十年的承包期合同。

時至隆冬,上海的冬天雖然氣溫不是太低,但是海風大,不穿的嚴嚴實實的肯定被吹的透心涼。

一艘掛著英國旗的皇家郵輪沿著虹口溯流而上,駛抵上海高昌廟。

汽笛嘟嘟響了幾聲,輪船靠岸。幾名穿著藍色上衣黑色褲子的英國水手放下船梯和跨版,指引船上的旅客排隊下船。

輪船頂層,一個披著黑貂披風的年輕人負手而立,靜靜的看著眼前的一切。他正是王辰浩,來上海高昌廟視察江南機器局的情況。

眼前的高昌廟雖然不及王辰浩那個年代繁華,但比起清末大多數城鎮來說,這裡已經屬於發達地區了。

1867年,一座近代意義上的龐然大物落戶滬南高昌廟近旁,那就是近代中國工業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江南製造局。製造局的遷入,如催化劑一般,加速了高昌廟地區由農村向城區發展的步伐。此刻,江南製造局外的東、北和東南已形成一個4000多戶居民的大型聚落,老廣東街、半淞園路至滬杭甬鐵路高昌廟站一帶更是超過十萬人的小城市了。

“看起來這地方發展的還不錯!”

王辰浩以為這個時期的上海除了法租界繁華之外,其他地方都會是落後的農村,而高昌廟給他的印象已經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