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和馮如於是向王辰浩解釋了當前中華帝國的航空力量發展情況,其中重點向王辰浩解釋他最感興趣的全金屬飛機情況。
光華13年,歐洲爆發了第一場大規模空戰,中華帝國派往各個交戰國的軍事觀察員當中,就有空軍的人,並將歐洲空戰的經驗和參戰飛機的xìng能和優缺點等,一併打好報告送回帝國空軍部和航空部研究。
根據歐洲空戰中,中華帝國的殲一、殲三和殲五戰鬥機的表現情況,帝國空軍司令部向航空部下發了對未來空戰所需戰鬥機的技術指標要求。
按照中華帝國空軍部的要求,歐洲空戰表明,飛機的速度、爬行高度、防護能力、以及武器系統等四個主要方面都將嚴重影響空戰效果。因此,中華帝國未來戰鬥機規範要求在2000米高度飛機可以達到時速200公里以上,並能夠在10分鐘內爬升到3000米高度,掌握空戰制高點。隨後中華帝國空軍部將規範發放給了帝國航空工業集團和南苑航空公司,要求兩個單位按規範要求拿出試製戰鬥機(試製戰鬥機名稱為殲六型雷電單座戰鬥機)。
馮如得到試製任務後,在現有的已經完成研發設計和風洞測試的幾十款各式戰鬥機機型方案中,選擇了一種作為主攻物件,作為雷電戰鬥機的機型。
雷電戰鬥機採用全金屬結構,機翼的設計最為重要,需要滿足了三個最基本的要求:升力、控制及載人(物)的空間。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因此造一個高低快慢隨心所yù飛行的機翼,一直是航空工程師努力的目標。
飛機能上天,就是機翼產生升力的結果。但是飛機上天后,機翼也產生阻力,影響飛機前進,所以機翼的形狀、大小關係到飛機的速度。隨著中華帝國在氣動理論領域的完善、製造工藝的提高以及新的鋁合金材料的工業化生產應用,機翼的xìng能經過多次改進,已經從木質改為鋁合金製造。
世界各國當前的飛機機翼基本上都是矩形機翼,因為這很容易製作。但由於其翼端寬,會給飛機帶來阻力,嚴重地影響了飛機的飛行速度。為此,中華帝國的飛機設計師們曾設計了一種橢圓形機翼,這種新機翼的翼端雖然窄了,但其製作工藝卻十分複雜,很難製作。
而馮如也請教過帝國皇帝王辰浩,王辰浩給他大致說了說現代飛機的主流機翼形狀,令馮如大為受到啟發。
當然,關於王辰浩提及的採用後掠翼、三角翼、鴨嘴翼等設計,馮如自動忽略了,因為這些機翼基本上需要飛機達到音速和超音速時才會起作用,而現有的飛機速度遠遠低於音速,所以馮如採納了王辰浩提出的梯形平直翼設計。
馮如根據王辰浩的提示,結合現有理論,雖然還有點瑕疵,但是已經非常不錯出了。他將雷電戰鬥機的機翼設計成梯形平直機翼。梯形機翼兼具矩形和橢圓形機翼之長,製作也比較方便,儘管仍有一個小小的翼尖,但阻力還不算大。
雷電戰鬥機依然採用固定起落架,並應用了可乘力的全金屬méng皮技術,近一倍的減少了結構重量。
第一架原型機已經於光華十三年二月造了出來,採用400馬力阿德爾6缸星型氣冷發動機。當月進行風洞測試,三個月後實現第一次首飛。
這架飛機的xìng能遠遠超出了規範的要求,最高速度達到了250公里/小時。第二架原型機對細節進行了各種改進,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操作xìng和減少阻力,狂喜的中華帝國空軍上要求航空部按照第二架原型機為標準投入量產並正式定名為雷電。
作為中華帝國空軍第一款,同樣也是世界第一款全金屬戰鬥機,雷電戰鬥機擁有比較厚的高強度機翼,橢圓型的翼梢,流線型的機身使該機看起來充滿了現代感。為了減少空氣阻力、機身和機翼méng皮安裝全面採用最先進的沉頭鉚釘技術,使用沉頭鉚釘後飛機méng皮表面將非常平滑基本沒有突起,從而提高飛行速度。
雖然馮如考慮過王辰浩提出的收放式起落架,但由於可收放式起落架結構複雜重量大,而雷電戰鬥機的設計思想是儘量減輕重量降低翼載強調水平機動xìng,起落架收放系統還存在可靠xìng不良及強度不足等問題,所有可收放式起落架被放棄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按照中華帝國空軍的要求,戰鬥機格鬥術表明,對飛行員保護機構需要強化。為此,馮如設計的雷電戰鬥機為了避免在降落時時常發生的由於機體翻覆而造成的飛行員頭部受傷致死的問題,加強了飛行員面前的風擋結構,同時在飛行員背後設計了鋼質的保護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