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至下遞減)。防禦區劃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甲板處,厚度為200…230毫米(採用加入鉬的均質鎳鎘合金鋼)。防禦區劃的前後兩端則由270-350毫米厚的裝甲橫隔壁防護。
這一時期的中華特種鋼,已經更加優秀了。因此經過測試後,原本需要安裝460毫米的早期中華特種鋼,現在只需要安裝450毫米厚即可,足以抵禦明級戰列艦的發射的重大1。5噸的18英寸炮彈,而其他國家的19英寸炮彈或許才能夠將其擊穿,在這點上,中華帝國海軍已經大幅度拉開了跟歐美各國列強海軍之間的距離,遠遠領先。
其他電子通訊裝置方面,除了無線電系統、電話系統、聲納陣列、光學測距儀、火控指揮儀、方位導航儀等元級戰列艦已經裝備的裝置,都大幅度得到改進和升級,體積和重量減小,精度和速度增加。
作為明級戰列艦,她最突出的能力,除了強大的火炮、裝甲和航速外,該級戰列艦首次安裝了中華帝國北洋科技研發出來的平面雷達系統,成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雷達,併成為海軍裝備最早的雷達系統。
事實上,雷達早就出現了,只不過人類沒有進一步研究它而已。而特斯拉等人開啟了王辰浩的蛟龍號潛艇之後,裡面的雷達裝置他們雖然無法研製出來(電子管技術不過關),但是雷達的理論跟聲納差不多,以特斯拉等人的聰明,很快就找對了方向,並在中華帝國大筆資金的支援下,開始研發最初級的機械式雷達系統。
最早關於雷達概念的提出,是在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andreas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不過當時不被人們所重視。二十年後,1864年馬克斯威爾(jamesclerkmaxwell)推匯出可計算電磁bō特xìng的公式,為雷達的計算掃清了數學障礙。二十年後,1886年赫茲(heinerichhertz)展開研究無線電bō的一系列實驗,並與1888年成功利用儀器產生無線電bō。
到了1897年,湯普森(jjthompson)展開對真空管內yīn極射線的研究後,侯斯美爾(christianhülsmeyer)在1904年終於發明了電動鏡(telemobiloscope),這是利用無線電bō迴聲探測的裝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特斯拉等人研發成功了聲納系統,並開發出真空三極體,世界上終於有了第一種可放大訊號的主動電子元件。
1909年,特斯拉完成了雷達理論的研究,並跟電磁bō專家馬可尼和富蘭克林三人在北洋科技的支援下開始研究短bō訊號反射,並在聲納的基礎上改用對空bō段進行一系列實驗。
最終,在1912年2月,特斯拉等人研製成功了平面角雷達系統,可以防止水面上的船隻相撞,再經過改進,透過一個巨大的電磁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裝置,來確定目標的距離和方位,於是軍用機械雷達正式誕生。
這要比羅伯特?沃特森?瓦特(robertwatson…watt)成功設計雷暴定位裝置(它宣告了雷達的誕生)早了5年。
不過,問題是這種雷達需要巨大的天線裝置、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裝置,以及將訊號轉為精確的機械製圖,都需要非常龐大、系統和精密的儀器來協助,只有非常巨大的戰艦才能夠安裝,連元級戰列艦的艦島上都不適合安裝體積和重量都非常巨大的雷達儀器,但這點在明級戰列艦的巨大噸位和艦島上就可以解決了,於是第一款r1型艦載雷達便誕生了。
這款雷達可以探測到40公里外的海面目標,可以為中華帝國海軍提供敵艦的大致位置。
不過,略帶遺憾的是,中華帝國在明級戰列艦上安裝的中央火控儀還無法跟雷達連線在一起(系統工程太過複雜,無法在明級戰列艦建成前完成安裝)。如果中央火控儀能夠跟雷達系統連線在一起,那麼就組成了對海搜尋火控指揮系統,那將是海軍革命xìng的改變。
作為中華帝國迄今為止最為強大的戰列艦,明級戰列艦的艦員編組為20個戰鬥隊,共計3400人。
明級戰列艦是中華帝國海軍迄今為止中條件最好,設施最全的艦艇。單食堂就分成艦長、軍官烹飪室、士官烹飪室、兵員烹飪室等三類。兵員烹飪室中設有6個巨大的蒸飯鍋、兩臺15千瓦“萬能烹炊器”(電飯煲),還有洗米器,餐具消毒器等裝置。另外,還有烤箱和1馬力冰淇淋製造機,可以自制茶湯,檸檬汽水,冰淇淋等“涼果”(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