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火箭、衛星、探測器等軌道計算等超出人類計算能力的太空中時,單靠紙筆腦算已經很難做到了。在這方面,中華帝國在二戰期間便擁有了全球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系統。到了戰後五十年代時,中華帝國的計算機系統已經進入到了第二代。而德聯因為資金的嚴重匱乏和領導層對計算機的發展不重視等因素,導致德聯在計算機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甚至連中華帝國的第一代計算機都製造不出來。
面對這種局面,希特勒終於著急了,撥出專項資金支援德聯研發計算機裝置,以支援德聯的太空發展。。。
在希特勒的大力支援下。德聯終於透過各種渠道收集中華帝國的計算機相關情報,於1957年第一個用於空間計算的大型計算機“箭”計算機研發成功。該計算機有7200個電子管和60000個晶體二極體。每秒運算2000次,“箭”機的成功嶺德聯上下一片振奮。設計者更是獲得了希特勒的親自接見和頒獎。
不過,跟中華帝國的超級計算機相比,德聯的箭型計算機實在落後太多了。第一臺箭型計算機甚至還不如中華帝國十五年前製造的銀河甲型計算機的xìng能好。
作為第一代計算機,其硬體方面的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儲存器採用汞延遲線、yīn極shè線示波管靜電儲存器、磁鼓、磁芯。外儲存器採用的是磁帶。這些裝置體積龐大,重量驚人,功耗特別高、可靠xìng非常差。運算速度慢實際上並不高,卻價格昂貴。
德聯製造出來的箭型計算機總重高達425噸,造價820萬龍幣。比中華帝國的第一款計算機整整重了兩百噸,價格高了四倍。
當然,這跟德聯的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