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這些不利原因,使得中華帝國的科學家們首先開發成功了火箭固體燃料。用在**11洲際彈道導彈上的固體火箭燃料能夠給導彈提供短時間的加速度,工程師們採用利用錐形裝藥或緩釋技術來減慢固體火箭的燃燒速度。同時,固體火箭燃料常溫化學穩定;對貯存要求不十分苛刻,使得rì常維護費用大幅度下降。
對於**11來說,為了能夠順利突破德聯所謂的導彈防禦系統,其導引系統採用改良的PDM20慣xìng平衡導引控制系統,三級火箭助推下,不到六分鐘便可以進入太空,並以4馬赫的速度在太空飛行,重返大氣層後,發動機點火的末端極速高達15馬赫,基本上以德聯現有的防空武器都無法攔截的。
不過,中華帝國的導彈專家們更是開天闢地的再**11洲際彈道導彈上面首次使用了多彈頭分導技術。即彈頭備北洋電氣製造的重返大氣層載具,內裝3枚當量17萬噸W89型核彈頭,以及八個金屬片和誘餌假彈頭,用來迷惑敵人的攔截導彈,大幅度提升攻擊能力和突防能力。
而在圓周公算偏差值上面,中華帝國一直處於領先狀態。**11型彈道導彈的圓周偏差降至320米,後續改進型一度達到116米的超高jīng度,給德聯造成巨大的核威脅,壓力空前。
同樣,中華帝國的盟友們也需要一定的核保護傘。尤其在歐洲附近的華約成員國,如英國、土耳其、亞美尼亞、冰島等國家,中華帝國在這些國家都設有大型的陸海空軍事基地。基地內部署有大量的核導彈發shè井。
但這些基地靠近德聯和北約各國,考慮到成本和實戰效果。中華帝**方是不會將**11這種長程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到那裡的。取而代之的是**15前衛短程戰術彈道導彈和**19中衛中程戰術彈道導彈。這兩款彈道導彈是基本型號,其後陸續衍生的型號眾多。包括低空、中空、高空等各種用途。
其中,**15前衛戰術彈道導彈則是中華帝國衛士導彈防禦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即衛士2型導彈的改進型。
作為衛士導彈防禦系統的核心組成部件之一,衛士2型導彈是中華帝**方用來攔截德聯洲際彈道導彈的重要武器之一。
衛士2反彈道導彈彈長(包括助推器)6。55米,翼展1。57米,速度9600公里每小時,shè高165公里,最大shè程900公里,推進裝置採用皇家科技重工研製的MK32(紫耀星君)雙重推力固體火箭。共三級發動機,戰鬥部採用碰撞式動能彈頭,也可以攜帶小型核彈頭。
衛士2型反彈道導彈是陸基反導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集中部署於中華帝國的西疆和北疆各大軍事基地,因為那裡跟德聯和其他北約國家接壤。
但很快德聯軍方為了能夠避開中華帝國的陸基反導系統的攔截,德聯海軍開工建造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於1957年下水。
作為德聯海軍第一級導彈巡洋艦,是被中華帝國的龍捲風級導彈巡洋艦所刺激產生的。二戰後期的大西洋海戰期間,中華帝國海軍的龍捲風級導彈巡洋艦將德國公海艦隊的一艘超級戰列艦擊沉,這給德聯海軍的觸動是巨大的。
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德聯海軍一直在猶豫是繼續發展戰列艦和航空母艦並存的傳統艦隊,還是打造導彈巡洋艦和航空母艦戰鬥群。但最終德聯吃緊的財政迫使德聯海軍暫時放棄航母戰鬥群計劃,轉而發展非對稱海軍力量,最終以核潛艇和導彈巡洋艦為主。
戰後初期。德聯海軍的導彈巡洋艦設計和建造一直不順利。直到德聯的情報局竊取了部分來自中華帝國龍捲風級導彈巡洋艦的建造資料後,德聯海軍才自己摸索進行仿製,終於在五十年代後期才完成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的建造工作。
雖然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是模仿二戰期間的中華帝國海軍龍捲風級導彈巡洋艦建造的。其落後中華帝國同型別的導彈巡洋艦十五年以上,但對於德聯海軍來說卻是一個大大的進步。
為了突破中華帝國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德聯海軍擔負起了重要的任務。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需要具備全球投送。全天候戰鬥值班,且能夠搭載彈道導彈的戰略武器平臺。
在這種指示jīng神之下,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採用了核動力驅動,搭載新型的R11洲際彈道導彈(華約代號SS11),使得該級巡洋艦能夠進入太平洋地區巡航,透過海基彈道導彈發shè系統,避開中華帝國在西歐、中東和北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