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在戰後成為全球唯一的經濟強國,經濟增長強勁,到了光華二十七年時,中華帝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億龍幣大關,以20的速度高速增長,按照流通貨幣應是gdp增長速度的1。5倍和貨物流通量的2倍的乘加和值來計算,中華帝國央行應該在光華二十八年額外發行200億至300億的龍幣用作世面流通所需,這樣才可以保證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問題,最大限度的維持經濟增長速度。
然而,中華帝國以金本位制作為基礎,龍幣和黃金實行嚴格的等值掛鉤法律,發行龍幣必須以國庫黃金儲備量作為衡量標準。但中華帝國在光華二十七年的黃金開採量只有218噸,用於國庫儲備的黃金只有180噸(其他被民間購買),從海外貿易結算後回流國庫的黃金也不過300噸,按照中華帝國的龍幣發行法律標準的話,只能增發70億龍幣,黃金的短缺已經開始制約中華帝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了。
當然,中華帝國央行也不像二十年前那樣老實了,當時受到英國和美國的央行監管,龍幣發行量和黃金儲備量嚴格掛鉤。如今的中華帝國作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龍幣的堅tǐng已經得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因此中華帝國央行在戰後的九年間裡,並未嚴格執行龍幣發行法案,而是按照現有黃金儲備總量的20額外增發了300多億龍幣。
這三百億龍幣在九年間流入貨幣市場,並沒有對中華帝國經濟造成損害,反而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原因是中華帝國透過中美戰爭攫取了兩百億龍幣的鉅額賠款,這筆賠款美國無力承擔,中華帝國於是將美國國庫的黃金和白銀儲備搬空,對美國各大工業基地的生產裝置進行拆遷,對美國的礦產資源進行掠奪,運回國內。這樣一來,中華帝國實際上的工業增加值憑空擴大了,因此額外增發的龍幣填補了這項空缺,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
黃金的產量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嚴重不足的,1927年的全球新增生產總值為300億龍幣,但是全球黃金產出卻只有600噸左右,已經遠遠無法用來衡量新增生產總值了。偏偏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等國都在試圖恢復金本位制,對黃金的爭奪導致各國根本無法評估現實狀況,對黃金本位制依舊充滿信心使得其新貨幣發行量遠遠低於經濟增長速度。中華帝國擁有龐大的黃金儲備都無法滿足經濟增長對貨幣供應的需求,何況英法美德這些經濟被戰爭重創導致黃金極度缺乏的國家了,金本位制為基礎的世界貨幣體系已經嚴重製約各國經濟了。
儘管金本位制已經嚴重製約各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對於中華帝國來說,龍幣的堅tǐng,幣值穩定,使得全世界各國都對其充滿信心,因此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用龍幣套現黃金的事情發生,也就是說中華帝國不用擔心黃金擠兌危機的發生。
但這畢竟是隱患,因為黃金的產能已經跟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了,必需要採取有效措施來應對。
內閣最終制定了幾個方案,但拋棄金本位制的議案遭到否決。內閣決定大規模增加黃金產能和儲備,以此來滿足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流通貨幣量。
在國內,帝國各大金礦開採和探測公司相繼接到政fu獎勵措施,鼓勵他們加大黃金開採。同樣作為硬通貨,白銀也可以對黃金提供輔助,因此內閣同樣下發檔案到各省州和市縣,要求對白銀的儲備工作也提上rì程。
此時的中華帝國,白銀儲備量高達20萬噸,但絕大多數都在民間老百姓手裡。為此,內閣指示財政部和帝國銀行,開始大量發行銀質的龍幣在市面上流通,因為市面上的大多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等商品的價格都在幾個龍幣以內,使用硬幣足以購買。這樣一來,大規模發行銀質硬幣,便可以抵消一部分黃金儲備不足的問題。
當然,這不是治本的方法。內閣的重點放在了海外黃金市場上,對海外歐美各國的黃金礦藏虎視眈眈,這就導致中華帝國的金融策略開始向全球各地的黃金產區轉移,影響中華帝國的國策也向這些地區傾斜,控制這些地區的黃金開採於是成為中華帝國為了穩定經濟的主要手段。
在中華帝國的政策傾斜下,在中華帝國的武力保護下,中華帝國的各大黃金礦業公司陸續將魔抓伸向了世界各地,一場全球黃金大掠奪計劃展開。
從光華二十年開始,到光華二十七年間,中華帝國一百多家礦業集團公司陸續進軍亞洲其他地區、歐洲、美洲和非洲。在美洲,中華帝國控制了阿根廷聖胡安附近的貝拉德羅金礦,該金礦每年可開採957000盎司的黃金。秘魯聖地亞哥的北拉古納斯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