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2部分

描電視,李明道的電視則是電電視。

中華帝國把1925年10月2rì李明道在北_京的一次電視公開播放實驗中,在電視中成功的掃描出位於帝國廣場上的光華大帝金像的影象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

第一臺電視機的面世對於全世界來說,無疑是一個技術大爆炸,此前只有電影的時代進入到了電視時代。中華帝國的電工程師李明道博士發明出來的電視機,很在1927年,中華帝國的zhōng yāng電視臺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中華帝國上下五千年》,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資訊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

李明道發明的甲號電視機原型機被送入中華帝國皇家博物館珍藏,同時帝國皇帝王辰浩也提名李明道為明年的中華國際寶星獎技術發明獎的候選人。

同年,李明道發明出丙號電視機,造價為8300龍幣,很在北洋重工成立的電視機廠投入生產線,成為世界上第一臺量產的電視機,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親自為該生產線剪綵,並命名為中華牌電視機,從此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奢侈品。

伴隨電視機的出現,還有另外一個電裝置震驚了世界,那就是中華帝國首次實現了彩sè圖片傳真技術。

1927年12月8rì,中華帝國zhōng yāng情報局駐柏林別動處肖乃武少校用一部傳真機將他剛剛空中偵察到的基爾造船廠內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動工場面的照片直接發回了北_京情報局總部,畫面質量很清晰。肖乃武少校使用的這部傳真機便是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南海博士發明的,由於先被情報局掌握,因此沒有第一時間進入市場,而是作為中華帝國情報局特工人員用來傳遞偵查照片之用。

其實,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訊是在電信領域裡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逐漸成熟起來。

關於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的通訊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鐘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鐘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鍾互連起來同步的鐘,就像現在的母鐘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鐘系統裡的每一個鐘的鐘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透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麼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複製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鐘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鐘推動的一塊“資訊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資訊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標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標中有電流脈衝,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傳送端的鐘擺擺動時,指標觸及資訊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衝。資訊板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標一行一行地在資訊板上掃描,把資訊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衝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資訊板也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傳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紀錄方式的傳真機。

到了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了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鐘和鐘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速旋轉,傳真傳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嚦杆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訊的實驗。

人們對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

陳南海便是其中之一。他作為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主要研究的便是通訊和傳真技術。他所在的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辦公大樓下正好是中華帝國電信線路從běi jīng——上海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陳南海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陳南海的潛心研究,獲得了中華帝國電信部門的允許,同意他在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