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ng艦島周圍的二級甲板上面,左右對稱佈局,其中3、6、9、12號這四座炮塔為升高的炮塔基座。整體上12座副炮分成了四個集團,分佈在四個對稱方向上,每個單元集團三座炮塔6門副炮,成三角形佈局。這種配置可保證戰艦12門152毫米副炮可以同時指向一舷,大大提升對中近距離上的敵艦的攻擊力。
48座雙聯裝七管加特林式的k…36型火神密集陣系統。以及8座64單元的海麻雀防空火箭彈系統,將整個光華大帝號戰列艦的四面八方5公里的空域範圍內封鎖了嚴嚴實實的,同時開火的情況下,連一隻蒼蠅都無法靠近。其強悍的防空火力。配合特意加強的水平防航空炸彈攻擊的超厚裝甲,保護了光華大帝號不受來自空中的威脅。
防護系統方面,中華帝國海軍不允許光華大帝號被擊沉,這關乎帝國海軍的顏面問題,不容任何疏忽。作為中華民族不屈意志的體現,海軍部對光華大帝號戰列艦的防護極為重視。按照設計要求,該艦的側舷裝甲應能夠承受自身508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的打擊,水平甲板還能抵禦從2000米高度以下投下的1噸重航空炸彈(以1935年的轟五轟炸機超低空掠海飛行投下的1噸航空炸彈作為抵禦標準,但無法防住轟六轟炸機從6000米以上高度投下的2~5噸當量的航空炸彈)。實際上,從5千米的高空投彈基本上是炸不著目標的。
為實現上述要求。光華大帝號戰列艦一共安裝了4萬多噸中華特種鋼裝甲和防禦鋼板,佔全艦正常排水量的33%。該艦的彈藥艙、蒸汽輪機室、核反應堆艙、核燃料艙、電機房等要害部位被集中佈置在戰艦的中後部的多層厚重灌甲帶保護的防禦區內,(從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後端的位置)。防禦區內的舷側裝甲從戰艦舯部水線處一直延伸至戰艦底部,其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度達550毫米,主裝甲帶以下的舷側列板的厚度為275…400毫米(由上至下遞減)。防禦區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線甲板處,厚度為200…430毫米(採用加入鉬的均質鎳鎘合金鋼)。防禦區劃的前後兩端則由270-350毫米厚的裝甲橫隔壁防護。尤其是核反應堆,位於戰艦zhōng yāng,除了外圍的500毫米左右的裝甲防護外,內壁增加了450毫米二層裝甲防護,內壁和外壁之間是一道05米寬的鋼筋混合水泥牆壁。起到緩衝作用(實際上是反應裝甲的前身)。內壁至核反應堆還有一個15米厚的水泥隔離區,使得反應堆處於絕對安全狀態,任何爆炸都不會影響核反應堆的正常執行。
光華大帝號戰列艦的核反應堆採用壓水反應堆,利用輕水(普通水h2)和石墨作為冷卻劑和中慢化劑。其冷卻系統由兩個迴圈迴路組成。一回路連線著堆芯和二回路中的蒸汽發生器,迴路內壓強保持在15000個大氣壓左右。在此壓強下可將冷卻水加熱至約3430℃而不沸騰。冷卻水在二回路蒸汽發生器的傳熱管中將壓強約為7000個大氣壓左右的二回路水加熱至沸騰(溫度約2600℃),形成的水蒸氣(過濾掉混雜的液態水後)再透過二回路送至汽輪機。推動渦輪發動機運轉。在傳熱管中釋放了熱能的一回路水以2900℃左右的溫度回流至堆芯,完成一回路迴圈。從汽輪機流出的二回路水經冷凝器凝結為液態水後,回流至蒸汽發生器,完成二回路迴圈。
反應堆堆芯位於壓力殼內,由排列為方形的燃料元件組成。燃料一般是富集程度在2%~44%的燒結二氧化鈾。和中華帝國核物理實驗室此前研究的重水反應堆和沸水反應堆相比,壓水堆堆芯體積小,堆芯的功率密度較大,成本低等特點,發電效率約為33%。
光華大帝號戰列艦的動力系統由八座輕水反應堆提供,平時只用四個,另外四個作為備用。四個反應堆輸出的超高溫蒸汽驅動四套帕森斯kp8000型蒸汽輪機系統,輸出功率高達320000萬馬力,驅動四軸四槳以恆定的32節的速度行駛。實際換一次核燃料能夠行駛50萬海里,比公開宣稱的100萬海里差了一半。當然,這也是因為中華帝國研製的輕水反應堆還只是初級產品,核燃料利用率不足35%,海軍部為了能夠讓該艦獲得國會透過,謊稱一次加註燃料可用十年。實際上,如果按照戰鬥值班要求計算,五年後就得換燃料。但車到山前必有路,到那時國會知道這件事,也不能說把這艘戰列艦拆了重換回15億龍幣來,只能是選擇預設。
其他電通訊裝置方面,無線電系統、電話系統、聲納陣列、光學測距儀、火控指揮儀、方位導航儀等裝置,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