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葉柯軟硬不吃,師妃暄卻並沒有動氣,淡然輕笑,好似佛境池塘裡的白蓮綻放,說不出的聖潔高貴,眉宇間一股淡淡禪意流轉。
“天津橋一戰,不管輸贏,慈航靜齋都會封山閉寺二十年,不再過問天下事。”
“你真的以為,慈航靜齋封山與否,本王真的在乎嗎?”
葉柯只輕輕一句,便讓客廳的氣氛再次變得凝重尷尬之極。
他這是稱王以來,第一次用到“本王”這個詞語。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師妃暄微微一笑,淡淡的說出這麼一段話。
這是第二回做皇帝了,葉柯讀過的書不要太多,一聽師妃暄此言,便知道這是李斯《諫逐客書》裡面的段落,心中思考片刻,便道:
“既然有和氏之璧,當然由隨侯之珠,怎麼著?莫非慈航靜齋有了隨侯珠?”
師妃暄淡淡一笑,猶如空山靈雨一般,是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那麼自然的、無與倫比的真淳樸素的天生麗質。
“夏王聰慧,真乃天生明主,慈航靜齋本來避世修行,不該擁有這等重寶,掌門有言,夏王登基之日,隨侯珠便會送到大王手中。今日此行,不過是給大王告辭而已,妃暄話語已盡,便請離開!”
說著,不等葉柯開口,便施施然如一朵白蓮冉冉離開。
目送師妃暄的婀娜身影消失在視野之中,葉柯即沒有喝止也沒有挽留,眼神卻多了一份凝重。
表面上,佛門是向他低頭了,可是這絕不表示佛門徹底沒了威脅。
他們之前在江湖上放出訊息,說明他們有和氏璧,但是現在又告訴葉柯,他們還有隨侯珠。
要知道這顆寶珠非同尋常,傳說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遊途中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在路旁痛苦萬分,隨侯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包紮,放歸草叢。這條大蛇痊癒後銜一顆夜明珠來到隨侯住處,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這就是被稱作“靈蛇之珠”的隨侯珠。
後來隨被楚滅,楚被秦滅後,秦始皇擁有了隨侯珠及和氏璧。秦始皇命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工孫壽刻在和氏璧上,成為皇帝的“玉璽”。劉邦滅秦後,和氏璧成了漢諸帝王的“漢傳國璽”,成為華夏重寶。可隨侯珠從秦始皇以後便無下文。
沒想到,既然也在慈航靜齋手中。
這是在向葉柯宣告,佛門背後隱形的力量,還很雄厚,區區一個淨念禪院被毀,並不能代表佛門就能衰退了。
這話葉柯信,要知道天下大亂,趁各地戰亂民不聊生之際,各地佛寺可是大肆圈佔土地劃為己有,同時名下青壯佃戶的數量一擴再擴。
這可是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一旦鬧騰起來,葉柯治理下的土地,除了冀州相對安穩,其他地方都會生亂,難怪佛門敢代天擇主!
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是使用激烈手段滅佛,其實算是這些帝王的無奈之舉,也是佛門力量過大引起各方勢力的反噬而已,佛門根本就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只要世間還有貧苦,只要世間還有不公,只要佛寺所有土地不需納稅,佛門的根基就不會有絲毫損傷。
歷史上,那所謂的三武一宗幾位帝王去世之後,新上臺的君主便會向佛門示好各地佛寺立即又能重整旗鼓再創輝煌。
幾千年的歷史,說明中國沒有宗教戰爭,但未必沒有宗教狂人,那個被他殺了的迦樓羅王朱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佛門的宿命輪迴論,不僅貼合統治者的心意,也很是接地氣。
佛門在導人向善方面,做得確實不錯。
古代的帝王沒有辦法抑制宗教,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強大的基層力量。
所謂王權不下鄉,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
鄉紳逐步強大,藉助詩書擴充套件力量,進而進入朝堂,便成了世家門閥。
世家門閥要奴役百姓,要剝削斂財,自然要讓百姓成為愚民,佛教正好滿足了這些需求。
對百姓而言,日子本就苦不堪言,把希望寄託在來世,未嘗不是一種精神寄託,可能就是這點底氣,讓他們直面苦難的生活,一如既往行善積德,以求來世投個好胎。
這正是世家門閥向見到的。
因此門閥與佛門一拍即合,形成了當今佛門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