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旋即嗯了一聲,“雖然某也不清楚這蕞爾小國到底是什麼來路,不過既然陛下想要打,那咱們海軍兒郎就說什麼不能落後!更何況這麼一戰又一戰打下來,陸師出盡了風頭,海軍卻是除了登州一戰,只能打秋風,這樣的憋屈日子,是時候結束了。”
蘇劉義和張世傑對視一眼,都看出對方眼裡的放心。
大明最新改組的海軍分為三個部分,沿著內河內江來往的,稱為“內河艦隊”,而南洋水師則重新命名為“南洋艦隊”,而北面原膠州水師和兩淮水師合二為一,重新命名為“北洋艦隊”。
不過自改組以來,海軍還沒有真的在海上好好打一仗。
可以說對於自己的獵物,海軍已經期待久已。
就在這時,葉應武緩步轉過屏風,蘇劉義等人急忙行禮,而葉應武擺了擺手,沉聲說道:“諸位卿家都起來吧,剛才朕召見的便是倭人使者,想必朕所詢問之情況,諸位也都聽清楚了,晚來者向先到者問清楚即可。這一次朝廷對日本下手,是為了控制日本、佔領日本,不以殺人為上,而是要控制住日本的幕府和天皇。”
頓了一下,葉應武看向劉師勇:“順便這一次也算是給海軍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不要辱沒了海軍的名聲!海軍需要什麼,戶部和工部想辦法滿足,這一戰要打的乾淨利落,不可被拖入血戰之泥淖當中,明白?”
“臣等遵旨!”一眾官員畢恭畢敬的回答。
而葉應武則是長長呼了一口氣。
蒙古在北面內亂鬧得不亦樂乎,大明倒也不用插手,免得他們反倒同仇敵愾,所以不如先攻略一下週圍的日本和高麗,拿來練練手,畢竟精銳士卒,都是用敵人的血肉喂出來的!(未完待續。)
第四百四十七章 運河通南北
南京府知府趙溍有些慌張的穿過自家庭院迴廊。
前面後面跟隨的僕人都是躡手躡腳的,動作甚是輕巧,顯然不想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趙溍原來在前宋官居江南東路提舉常平事務、建康府知府,看上去身居要職,但是實際上擔任過這個職位的人都清楚,在這個職務上面還有江南東路安撫使、江南東路轉運使等等人壓著,更主要的是地方上建康府屯駐大兵統帥、沿江制置大使等武將也不會聽從一個小小提舉常平知府的命令。
所以趙溍的身份地位就很尷尬,說得簡單一點兒,實際上就是一個給建康府屯駐大兵轉運糧草的轉運官。而且饒是伺候舒服了那些兵將,真正等蒙古韃子殺過來的時候他們也不一定真的嗷嗷叫上戰場,一觸即潰的可能性倒是更大一些,所以對於這個苦差事,趙溍寧肯不幹。
然而他本來就是志大才疏之輩,要真的想要找一個官場要職也沒有那麼簡單,所以只能這麼憋屈的待著,至少有官做總比沒官做來得好。
不過趙溍這個建康府知府沒有上任幾個月,天就變了,曾經因為襄陽大捷而回光返照般強盛輝煌的大宋,終於在葉應武的故意放水和蒙古韃子的存心突襲之下煙消雲散。
一個王朝轟然倒塌,世道紛亂,正是英雄施展才能的時候,也是精明之人投機倒把的時候。趙溍自問不是英雄,但是也算得上半個精明之人,所以他很快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站隊。因為建康府距離當時葉應武所在的湖州並不遠,所以趙溍向葉應武效忠的奏章快到第二天就出現在葉應武眼前。
對此葉應武自然也是多加讚賞,而趙溍在大明建立之後,施施然走馬上任南京知府。看上去趙溍和之前的建康府知府官職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傢伙是佔了便宜的。
雖然還是這座城,不過現在大明已經將戰線推到了河洛,南京城不再是前線,並且因為大明都城在此處的確立,所以日漸超越臨安,成為江南第一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堂堂天下第一州府,單單是從州府地位上,都城就已經高出起於州府一截。
更何況歷朝歷代對於前朝舊臣,很少有放心大膽直接任用為要職的,大多數採取的辦法都是先明升暗降,隨便給個清貴的職位考量考量他們,而現在趙溍卻是當仁不讓的坐上了都城知府的位置,這顯然是皇上對他信任有加,就連基本的考驗都沒有了。
皇恩盛隆,要說別人不嫉妒眼饞那是不可能的。這也使得趙溍自家的苦衷就只能自家藏著。南京知府,從表面上看去這絕對是光鮮職務,但是實際上官場老油條們都明白,這個職務實際上很悲催。
所謂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鄰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