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4部分

霍良原本提到嗓子眼的大石終於落下,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到了上天的庇護和至高無上皇帝陛下的祈禱,但是他很清楚,之前王進在星星峽遭遇的戲劇性轉折,正在自己面前重演。

神策軍翹首以待多日的援兵,不斷的在沙丘後面顯露身形。

赤色的旗幟迎風舞動,不知不覺中已經取代了那低矮起伏的沙丘,成為嶄新的天際線。

天雄軍騎兵算起還來是第一次參加真正的實戰,畢竟之前天雄軍在川蜀中作戰,騎兵更多的任務是作為哨戒,在軍中只有幾百人的規模。而且別說是天雄軍,大明其餘的主力戰軍實際上騎兵的數量也都不多,這些戰馬多數都是來自於戰爭繳獲以及蒙古韃子的那一次賠償。甚至就連大明皇帝陛下的禁衛軍,大明絕對的一等一主力,當時實際上也就只有五百騎兵,以至於不得不命名為“百戰都”而不是“軍”,更不要說下面的主力戰軍。

一直到了後來大明收復河西,獲得了大量優質的河西駿馬,並且北地的漢家男兒不斷從軍,各主力戰軍方才有足夠的本錢開始組建自己的騎兵。對此葉應武自然也是大力支援,特意從禁衛軍當中抽調了不少追隨他一路南征北戰的百戰都老卒前去各軍之中擔任骨幹,從而使得各主力戰軍的騎兵能夠盡最大可能擺脫“步騎兵”的尷尬,成為真正能夠跨馬征戰甚至和蒙古韃子騎兵一較高下的主力騎兵。

畢竟西域和草原歸根結底還是騎兵的天下,千年前的大漢和數百年前的大唐能夠征服西域和草原,也是依靠強大的騎兵隊伍,甚至當時衛青和霍去病麾下的大漢鐵騎,已經勝過了在草原上佔據主導地位的匈奴騎兵,方才能夠在每一次大戰之中都佔據優勢。

就算是現在大明開國不久,獲得關中、山東和河西這樣的養馬之地時間更是不長,但是大明對於騎兵的重視程度卻是從來不少。可以說大明騎兵在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一直在和蒙古韃子刀刀見血的拼殺,葉應武的護衛親隨百戰都騎兵可以說參與了葉應武從崛起到開國的每一場血戰,這些用敵人的鮮血磨練出來的精銳老卒,實際上已經不遜色於從笑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兵。

因為相對於蒙古騎兵,明軍騎兵還有一個很顯著的優勢,就是更加精良的裝備和更加系統化團結的作戰方式。大明的經濟家底繼承自前宋,此時就算是放眼全世界也都是絕對的富裕之國,所以在武器裝備上自然沒有絲毫吝嗇的意思。尤其是隨著大明北伐的推進,本來就家底殷實的商賈們,也都看到了大明軍隊強盛對他們的好處,所以每年以各式各樣的理由繳納到戶部和兵部的錢糧,實際上就足夠大明騎兵一年的消耗,而這些商賈想要的實際上也就是在大明新收復或者佔領的土地上優先的進駐權利,這和那些派出商隊幫著大明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的商賈們所作所為是一個道理。

軍隊得到利益,實際上就是商賈們得到利益。軍隊變的強大,自然也能夠保證商賈們的安全。而葉應武又在其中小心翼翼的操控著二者之間的平衡和聯絡,避免軍隊徹底淪為商人的自衛武器,也避免商賈徹底成為軍隊的賬房先生,更要避免二者聯合起來威脅大明的穩定甚至是存在。

因為兵部在騎兵上面毫不吝嗇,再加上商賈們繳納的大量“保護費”,明軍的騎兵在裝備上已經遠遠超過了蒙古騎兵。蒙古騎兵主要兵力來源還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他們更習慣於攜帶自己本身的甲冑和刀弓參軍,但是他們的甲冑多數還是以皮甲為主,這樣在使得蒙古騎兵有著很高機動性的同時,也使得其防護能力遠遠比不上身披甲冑哪怕是輕鎧的明軍騎兵。

而且明軍騎兵單兵配備,以馬槊為主,這種由漢人發明的馬上兵刃,不只是騎兵將士高貴身份的象徵,更是在數千年的風雨滄桑、滾滾狼煙之中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長杆馬槊能夠在較遠距離上殺傷敵人,同時精鐵鍛造的矛頭下方,還有倒刺或者狼牙,使得騎兵可以在遇到敵人近身的時候直接採用抽打的方式將敵人兵刃格開或者直接把人從馬上拽下來。而蒙古騎兵主要使用的馬刀,在輕便上自然更勝一籌,但是長度遠遠不夠,蒙古騎兵想要殺傷明軍騎兵,必須繞過對方馬槊正面的矛頭刺擊,但是就算如此也要繼續面對被馬槊橫掃或者被倒刺掛住的危險。

更何況明軍騎兵除了配備馬槊之外還會根據個人愛好配備短兵刃,一般都是刀或者劍,當然也有一些力大無窮者喜歡用雙錘、鐵鞭或者鐵鐧,策馬衝入人群中,鞭鐧一通亂砸,對身形輕便的蒙古騎兵來說也是巨大的威脅。而且這只是雙方交鋒時候的武器配備,在遠端上,明軍和蒙古騎兵都裝備有弓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