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師的這個問題,李璟並不想直接回答。
眼看著高句麗滅亡在即,李璟哪肯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更何況,河北之亂本來就是他暗中挑起來的,為的就是既不願意交出兵權,又不想過早的扯旗造反。
對於李璟來說,打著大唐的旗號,現階段來說,其實還是利大於弊的。
只要能保持著自己的兵權和地盤,李璟並不介意多給唐朝做幾年臣子。
不過這些話題,他並不想要直接的說給崔芸卿聽。崔芸卿是貴族世家的代表派,他們的政治理念不是推翻唐朝,而是想要達到貴族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狀態。
這與李璟是有本質的不同的,李璟表面上是尊王,但實際上,卻是走的軍閥路線。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最後取李唐而代之。
“眼下是滅掉高句麗的最好時機,錯過了,若等契丹擺平了內亂,那時肯定還要來爭奪遼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璟淡淡的說道。
“再說,眼下河北叛亂,天下震動。先前朝廷已經拆分了鎮**,解除了我的兵權,我現在不過是暫時代領遼東兵權而已。這個時候我若是無旨而率兵西進,只怕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話不用說的太直接,李璟的這幾句話,已經清楚的表明了李璟的立場。
他並不願意西進,為朝廷平叛,至少是在皇帝的調兵聖旨下達之前,他是沒有這個想法的。
而崔芸卿雖然現在已經擔任了淄青節度使之職,手下暫時也還有兩萬兵,但此時手上只有一萬人馬。而且他也十分清楚,這一萬兵名義上是屬於他指揮,但若沒有李璟的同意,他一兵一卒也指揮不動。
李璟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入河北平叛與剿滅高句麗之間,李璟選擇後者。
接下來的幾日,河北方面的情報不斷送到遼東城,而李璟卻對此不置一詞。
鎮**的文武諸將,也彷彿並不知道河北叛亂一般,根本無人提起此事。
鎮**對高句麗的進攻也是勢如破竹、節節勝利。
兩日後,趙犨率軍攻破大梁水一線重鎮白巖城,也就是燕州城。又兩日後,林武、李居義所部攻破小遼河軍事重鎮新城。
白巖城與新城,是自遼東城破後,高句麗人所控制的最大的兩座城池,每座城池都聚攏了萬人左右的兵馬。高句麗人還想憑著堅城與地利也唐軍對抗,可兩座城池在唐軍的猛攻之下,都沒能堅守超過十天,就相繼破城。
兩城陷落之後,對高句麗人可謂是致命的一擊,整個遼河東岸平原上的所有城池村鎮全部落入了鎮**之手。剩下的高句麗人被迫退入了東面的丘陵群山之中。
兩路兵馬乘勝追擊,與此同時,鎮**與從東面的國內城、烏骨城向西掃蕩高句麗人最後的據點。
一個接一個的好訊息不斷的傳回遼東城,近十萬唐軍掃蕩著遼東之地。到九月底,最後的一個高句麗據守的山城被王彥章、高思繼、李存孝三將率部攻破。
沿遼河往北到金山城,東南面到國內城,整個高句麗徹底被攻滅。
隨後,李璟宣佈,將新佔之地劃為遼州、新州、金州、巖州、蓋州五州。(未完待續……)
第662章 沙陀入關
(感謝隨風飄蕩777、小華里兩位的支援,謝謝!)
長安。
整個大唐帝國的中心。
大唐帝國的天子,正在延英殿召開一次相對秘密的御前會議。受詔參與此次會議的人數並不多,但是卻都是大唐最具份量的重要人物。
“京師米價已經連續一個月上漲,目前已經達到了鬥米千錢,而且米價還在不斷上升,較之河北叛亂爆發之前,也漲了五倍。眼下朝廷準備調動各路兵馬進剿河北叛亂,出動兵馬將超過十萬。便以十萬之兵計,一兵當三夫轉運,則至少當有四十萬人有賴供食。”
戶部尚書李蔚加強了語調,“臣想提請皇上與諸位大臣注意,目前朝廷已經調動各路兵馬平叛,已不止十萬。按制,藩鎮兵馬界出食糧,各鎮出兵都需要由朝廷供食。所調之兵,已不止十萬。臣以為按穩妥計算,至少須計算六十萬人之糧供給,便以每兵日給米二升計算,一年之支,至少需要四百二十餘萬石。戰事不興,則不可期望馬上就能勝利。日後軍資,他地轉運,耗費更費。以臣之見,朝廷至少要預備一千五百萬貫的軍費,並且要儘量期望戰事在一年內結束,最多不能拖過兩年。”
李蔚的這些資料讓人無法反駁,德宗削藩引發的二帝四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