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9部分

唐朝強大之後,最終滅掉突厥,此後草原再無強大部族,特別是與唐關係向來友好的回鶻被滅之後,整個陰山一線,皆是內附歸唐的胡族。但中唐之後,晚唐漸弱,這雁門關之地名為大唐所有,實際上卻漸成各部族控制之地。

雁門關的天空下,起伏的險要勾注山讓人感到一種無聲的蒼涼。

雁位這座塞上雄鎮,位於險要勾注山上。勾注山。在代州以西二十五里。一名西陘山陘。又名雁門山。勾注以山形勾轉水勢流注而名,亦曰陘嶺,自雁門以南,謂之陘南,以北謂之陘北。

“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在東城門外,為趙國大將李牧建祠立碑。

本朝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曾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不過此時,這座雄城重鎮,卻為沙陀人所控制。

此時雁門山嶺北,雁門留守大將程懷義最終沒有堅持住李克用先前傳來的堅守不出的命令,在諸多部下的請戰聲中,盡起雁門兵馬,騎兵一萬,騎馬步兵一萬,外加上五萬新招募北方邊地蕃漢,浩浩蕩蕩的殺出了雁門關,一路向北而行,準備一舉收復朔州,前往雲州與史儼所帶來的胡騎會師。

從他們一出雁門關的那一刻起,張自勉就已經牢牢的盯住了他們。

張自勉就如同一個聰明的獵人,見到獵物出洞,並沒有第一時間卻攻擊。他派出斥侯遠遠的吊在後面,隨時稟報他們的動靜。而他則繼續率兵潛伏在長城下的碣石谷,任由沙陀大軍在不遠處大搖大擺的透過北上。

他並不打算在這裡開戰,這裡離雁門關太近,一旦以這裡為戰場,那些沙陀人很有可能會立即逃回洞中。若是獵物躲回了洞中,再想引他們出來可就麻煩了。因此,張自勉的計劃很簡單明瞭,先讓沙陀人繼續北上,等他們離雁門關距離不遠也不近時,也是他們最為放鬆麻痺之時,他才會真正的發動致命一擊。

沙陀人出了雁門向北小心翼翼的行軍了三天後,大軍前鋒騎兵到達了朔州城。朔州城此時已經是一座空城,毀於一炬。程懷義聞訊後,反而徹底的放鬆下來。秦軍把朔州都給燒了,這說明他們確實已經走了。一路上他們已經見到了太多燒燬掉的村莊和城鄉,遇到的一些百姓,也都說看到大軍向北去了。

“就地安營紮寨!”

朔州城已經燒燬,無法駐紮,因此程懷義下令,讓前鋒騎兵營駐於朔州城內,而他的中軍大營和後面那五萬充數的民夫,則駐於朔州城東南二十里的狼牙村。

狼牙城就在朔州城東南二十里,在桑乾河上游支流灰水河的東岸邊,地處開闊的平原,又臨河水,而且這裡還有一片連綿數里的茂密樹林,正是炎炎夏日紮營的絕好地方。

七月初八日,夜。

一輪半月上半夜時從偏西方向出來,半邊月面朝西,這個月相又稱為上弦月。

今晚的月色有些奇特,那半邊月色居然泛著一絲絲紅光,煙霧朦朧的照射著灰水河兩岸的原野上、樹梢上。

半夜裡,一名被強徵前來的代州五十許漢人老者,躺在營地裡仰頭看著這弦紅月,不由的驚恐,他掐指不停的計算著,許久之後,眼露震驚之色。

“瞎子,幹啥一驚一咋的?”旁邊幾個編在一起的民夫漢子問。

這老者是個算命的,因為平時總喜歡閉上眼睛,掐指給人算命,因此大家都叫他瞎子。

“大凶,紅月,兵亂,我算到今晚是大凶之象,有兵災!”瞎子神色緊張的道。

“又在胡扯,你前些天還算老子是富貴之象,將來定然能大富大貴呢。可老子三十五歲了還光棍一條,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原本三十五年爹不疼娘不愛的,可好歹瞎**亂混。也還活到今天。可那天你在街上拉著老子算了一卦。說老子是大富大貴之象。可老子第二天就被強拉了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