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作用於人心的初衷,能降低經典“入世”的成本。對學術界以外的大眾來說,這種講法太好了。別小看一個個小故事,她就把《論語》講活了。

一句話,于丹尊重了大眾傳媒的規律,使用了恰當的方法和技巧,用市井百姓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進行傳播,是她的講座火起來的重要原因。

從事媒體工作的人都知道,“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傳媒接近群眾、吸引受眾的不二法門。既要貼近群眾,就要熟悉群眾、瞭解群眾,央視《百家講壇》將節目定位於“初中文化水平”,就是基於對受眾的深刻了解。製片人萬衛分析說:“初中文化水平並不是指為初中畢業的知識層次的人服務。實際上,只要你跨出所學的學科,在其他學科你就是初中水平。比如你是學物理的,歷史對你來講就是初中水平。”多麼精到的分析!由此我們似乎又一次體味到了“三貼近”的威力。

于丹的成功,方法技巧固然重要,傳播工具亦不可或缺。有人說,于丹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位巨人,就是在中國獨一無二、在電視傳播領域具有某種“壟斷”地位的中央電視臺。是電視這個主流傳播媒介的巨大影響力,造就了于丹的水漲船高。

為什麼是于丹?(1)

()好看的txt電子書

西方傳播學有一種令人聽起來感到不舒服的理論,叫做“靶子論”。這種理論形象地把傳播內容比作箭,把傳播物件比作靶子,而傳播者呢,自然是操箭的弓手。據說,傳播者是主動的,傳播物件是被動的,而且散沙一般,無法抵禦傳播者的射擊。只要你肯把箭射向靶子,傳播物件就會應聲而倒,即接受你的傳播內容。這種理論,把傳播物件視為愚昧的芸芸眾生,把傳播者視為可以為所欲為的神人,似乎不管傳播什麼內容(真的、假的、善的、惡的、美的、醜的)只要不斷地射箭,傳播物件都會不加選擇、也無須懷疑地加以接受。事實上,問題沒那麼簡單,傳播物件豈可隨意擺佈?豈可任人愚弄?豈可去接受那些假的、醜的、惡的傳播內容?你在那裡無中生有地傳播一些謠言也是可以擊倒“靶子”的麼?

“靶子論”早已行不通了,現在的傳播者誰還按這種理論行事?“靶子論”之所以沒有生命力,關鍵性的原因是沒有正確對待傳播物件,它不是尊重傳播物件,而是壓服、愚弄傳播物件。於是,傳播者與傳播物件之間的關係就不正常了,傳播者總是高高在上,把自己視為教育者,把傳播物件視為受教育者,我講你聽,我有發言權,你沒有發言權,講一次不行,再講一次,用傳播攻勢來折服你,似乎謠言三遍也成真理。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大眾傳媒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早已把“靶子論”拋棄了。其實,傳播者與傳播物件是平等的,傳播者尊重傳播物件,而傳播物件則依賴傳播者。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關係,我尊重你,你依賴我,透過傳播這條紐帶,把雙方的心繫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報紙沒有讀者,報紙給誰看呢?讀者離開了報紙,又怎樣獲取資訊呢?報紙、電臺、電視臺、出版社都離不開自己的讀者、聽眾和觀眾。他們才是傳媒的主人,而記者、編輯、播音員只不過是受眾的服務員罷了。寫到這裡,我們又可以說傳播者與傳播物件之間的關係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

既然是這樣,傳播者就要把傳播物件看作朋友,非常友好地對待他們。現在常聽人說“讀者是上帝”。這個比喻性的說法未必太恰當,但可以看出讀者在傳播者心目中的地位,並對讀者懷有美好的感情。

人是感情的動物,人際關係往往以情繫之,讀者與編者之間難道就僅僅是我花錢你賣報的買賣關係嗎?當然不是,這中間有感情的紐帶。30年代,著名作家鄒韜奮辦刊物,把讀者視為親人,對讀者來信一一作復,而讀者把它視為良師益友,並對他的出版事業予以支援。鄒韜奮對讀者懷有感情,並靠這種感情反饋發展了自己的傳播事業。

古代的孔子也是這樣。他對自己的傳播物件懷有感情,反過來,學生尊敬他,愛護他,幫助他遊說諸侯,整理文化典籍。他從來不欺騙自己的學生,而是獻出一片愛心,對學生懷有很深的感情。

學生顏回不幸短命,孔子和其他學生一起討論死者的喪葬問題,有人提出要厚葬,他反對,主張薄葬。喪事辦完之後,孔子長期悲痛,《論語?先進篇》有記載: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孔子這裡表現出來的感情是強烈的,悲痛是巨大的,對顏回的死感到非常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