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縭右帳踔行牡氖�炅形�八拇籩е�薄4宋囊懷觶��鷥鞔竺教宓墓惴汗刈ⅲ�磯嗝教邐�頌乇鸝�枳ㄌ猓��⒈緶郟�嘟現�攏�難а芯拷綰推纜勱緄姆從θ聰緣美渚殘磯啵�詰氐慕鷯寡芯孔�頁履�攵醞跛返吶�撈岢鮃煲椋�銜�鷯剮∷凳遣歡洗遊湎闌孟胱呦蛉松�質擔�庸諾浼壑倒勰鈄呦螄執�松��⒎鞘恰靶楣沽艘蝗褐洩�說男蝸蟆薄�

隨後,袁良駿於1999年11月10日在《中華讀書報》上發表《再說雅俗——以金庸為例》一文,肯定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出現,“既是舊武俠小說的脫胎換骨,也開闢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時代”,但認為他“依然無法全部擺脫舊武俠小說的痼疾,仍然無法不留下許多粗俗、低劣的敗筆”,總體構思的概念化、公式化,脫離了現實生活,不食人間煙火,天馬行空,雲山霧罩,刀光劍影,打打殺殺,拉幫結派,將武俠置於歷史背景之上,有以假亂真的副作用,最終將金庸小說歸結為低檔次和低品位的暢銷書,並且“不客氣地說,像武俠小說這種陳腐、落後的文藝形式,是早該退出新的文學歷史舞臺了”。這種批判與反對顯然是站在知識精英的立場之上,出於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武俠小說的弊病加以批判,但卻因其憂患意識之切而形成過於偏激的觀點和言辭,難免遭人非議,此後嚴家炎便幾度撰文與袁良駿就金庸小說展開討論。

儘管“金庸熱”不斷引發人們的各種爭論,但無論如何,金庸確是一個幸運的作家,他創作武俠小說十餘年,封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多年中,他在世人“追捧金庸”與“拒絕金庸”的紛爭之中,目睹著自己的作品逐步完成“經典化”的過程。

延伸閱讀

金庸:《神鵰俠侶》,三聯書店,1994年5月版

金庸:《倚天屠龍記》,三聯書店,1994年5月版

嚴家炎:《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在查良鏞獲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儀式上的賀辭》,香港《明報月刊》1994年12月號

鄢烈山:《拒絕金庸》,《南方週末》1994年12月2日

袁良駿:《再說雅俗——以金庸為例》,《中華讀書報》1999年11月10日

文碩、李克主編:《我是網蟲我怕誰:網民對壘“金王論戰”》,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

·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994《黃金時代》(1)

體裁:中篇小說

作者:王小波

首次出版: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4年9月

(楊早 撰)

當國內讀者有緣拜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時,它已經獲得過臺灣第13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並在香港、臺灣出版了單行本。對國內文壇而言,他是一個闖入者,被某評論家稱為“文壇外高手”。

即使《黃金時代》出版之後,王小波仍未以小說家身份引起足夠的重視。他的作品少人喝彩,他的投稿屢屢被拒。這位匹茲堡大學東亞學碩士、前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與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晚年更多地被看作一位雜文作者,他的隨筆出現在《三聯生活週刊》、《南方週末》等重要報刊上,但專業文學期刊仍然對他視而不見,只有注重先鋒的《花城》每年發表他一篇小說,也許因此,王小波將他的“時代三部曲”交給了花城出版社。

王小波沒有看到他的隨筆自選集與小說集的正式出版,便於1997年4月11日去世。死亡似乎喚醒了什麼,王小波突然獲得了生前從未享受的殊榮,各報刊紛紛發表紀念、研究文章,他的文字不斷結集、出版,一批批年輕人模仿他的筆調,並自稱“王小波門下走狗”……王小波之死,成為1997年乃至世紀之交的重要文化事件。

王小波並不是真的天外來客,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這些作品不少都發表過,卻從未引人注意,其實在當時的文學情境中,這些篇什相當可觀),他還保持著純美的想象和色調。但是他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消解意識總是作怪,讓他不肯幹乾脆脆地煽一把情。《綠毛水怪》設定了一個聽者“我”來反覆打斷和質疑、嘲諷老陳的敘述,反而很好地濾清故事本身的荒誕不經,真正凸顯的是妖妖那類人對庸常生活的反抗和決絕。《地久天長》描述的是烏托邦式的青春友誼和快樂,可是邢紅、大許和“我”之間的三角設定顯然不可能一直維持。讓邢紅落入死亡的俗套實在是作者的不得已,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對小說“現實性”的妥協。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