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715年,法國為它的奢侈生活和對外戰爭付出的代價是25億裡弗爾(注:法國古代貨幣單位名稱,相當於一磅白銀)的鉅債,而當時每年的稅收不過億裡弗爾,政府支出需億裡弗爾。這一年,路易十四去世,法國的經濟面臨著破產的境地。
一些巴黎窮人用宗教文體寫了控訴文:“我們在凡爾賽的父,人們不再尊您的名為聖,您的國不再偉大,您的旨意不再行於地上和海上。”
這段話可以視為路易十四時代輝煌的終結,而法國此後經濟危機的動盪乃至密西西比泡沫的出現都肇基於此。
路易十四去世後,掌管法國的攝政王奧爾良公爵為了填補國家財政的巨大窟窿而傷透腦筋。為改變局面,攝政王使用傳統伎倆,下令重鑄貨幣,新貨幣的金屬含量只有原來的4/5,貨幣貶值1/5,但流通時還按原面值交易。藉助這個手段,政府的財政壓力稍稍緩解,然而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除國家的經濟困窘狀況。
要繁榮,發紙幣(2)
就在這個時候,約翰·勞(John Law)來到了法國。勞是一個蘇格蘭金匠(銀行家)的兒子,出生於英國愛丁堡,剛滿14歲就被父親帶到會計室中工作了三年。勞對數字表現出非同尋常的熱情,很快就在算術上顯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後來還就學於英格蘭銀行的創辦人威廉·帕特孫的門下,從而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學教育。
但是,在倫敦時,他為了一個女人與情敵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