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更對不起早逝的丈夫,那她真要死不瞑目了。
楊振德不說女兒對也不說女兒錯,只是用愛憐的眼神看著小文淑,裡面流露出來的是失望之色,自然又被敏銳的文淑發現了,她不知道媽媽為什麼用這種眼神看著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好嗎,是自己讓親愛的媽媽失望了嗎,她怯怯的說道:“媽媽,我今天又考了一百分。”
文淑知道媽媽就喜歡看她的成績好,每次得了一百分媽媽比自己還高興。
楊振德用手撫摸著女兒的小劉海兒慈愛的說:“比起一百分媽媽更喜歡你能和同學們團結相處,成為好朋友,是終身的好朋友,媽媽不喜歡不講理的小孩子,不講理的小孩子得了一萬個一百分媽媽也不喜歡。”
小文淑就怕媽媽不喜歡自己,她知道自己是專門找韓權華麻煩的,是專門針對她的,為的就是讓她服自己。這樣做不好她也知道,只是當時已得意忘形哪裡還顧及道理。媽媽的教訓她記住了,她可不想再看到媽媽失望的神情,她要做讓媽媽喜歡的小孩子。從此以後,鄧文淑班長不找韓權華同學的麻煩了,也學會團結人了,不再高高在上了,還能主動幫助同學,這樣一來老師更喜歡她。班上來了新同學,這個新同學是從山東來的,細細高高的一個女孩子,看上去土土的,說起話來一嘴的山東味,侉的不得了,同學們笑痛了肚子。新同學本來就怯場,看到這個場景更不自然了,一個人坐在座位上低著頭,上課也不敢發言。鄧文淑看在眼裡,忽然就想起自己在北京上學的場景,也是默默的低著頭,縮著小身子,她想起媽媽的話,決定要去團結新同學。下課後鄧文淑就主動找老師說,要和新同學張廣熙坐同桌,老師很吃驚看著她,馬上就同意了。鄧文淑跟張廣熙坐在一起,朝她甜滋滋的笑著,告訴她自己是班長,有什麼不知道的可以問她,把個張廣熙小同學感動的熱淚盈眶,鄧文淑告訴她上課的規矩,學校的條例,如何做算術,如何做作文,水房在哪,廁所在哪,不到一週的時間,本來對陌生環境極不適應的張廣熙就對學校瞭如指掌了,漸漸的進入了學習氛圍。張廣熙感謝鄧文淑的幫助,在家裡沒少向媽媽說起鄧文淑是如何幫助她的,張媽媽是個知恩圖報的山東女人,特地做了一條糖醋大鯉魚讓女兒送到鄧文淑的家裡。
楊振德看著擺在飯桌上紅通通的大鯉魚,彷彿看到了太陽,這是女兒用幼小的的能力換來的,她看著女兒的眼神充滿了鼓勵充滿了希望。從此嚐到甜頭的鄧文淑更加努力了,不但團結自己班級裡的同學,連別的班級的同學她也團結。鄧文淑發現旁邊的丙班也來個新同學,丙班新同學孔文振對新學校新環境很生疏,自己班級裡的同學都不愛和她說話,而讓她想不到的是,乙班的班長鄧文淑居然會來主動找她玩,過不了多久小孔同學也被文淑成功的團結了。唯一讓鄧文淑惱火的是,她一直不能和有過節的韓權華同學緊密的團結在一起,直到她跳了級換了班兩個人還形同陌路互不理睬。
第四章求學3
七年制的正規小學,鄧文淑用兩年就讀完了,她要給媽媽省學費。楊振德失業了,眼看著小學畢業的女兒沒錢上中學,她著急起來。楊振德用所有的積蓄買了個小織機,在家織毛巾,洋式的白毛巾在市場很流行,她一個月能掙三十塊大洋,自然不是大清的龍洋而是民國的“袁大頭”。這些錢夠母女兩個人的衣食,卻不夠文淑的中學學費,難道就此不讓女兒讀書了嗎?這絕不是楊振德所能接受的。在假期裡楊振德拼命的工作不停的織,她希望能湊足學費,小文淑也幫著媽媽織因為她要上學,兩個人織總比一個人織的多。正在這時,楊振德以前教過的學生來看她,學生告訴楊振德她準備報考女子師範學校,也勸文淑報考該校,因為師範學校是免費的。她說的師範學校就是建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的直隸女子師範學校,原名北洋女師學堂,是仿照歐美教育模式培養女子教師而開辦的。學制分五年,一年預科四年本科,預科要收食宿費,本科學費食宿費全免,入學前要考試,考試前三名者免收預科食宿費。對楊振德母女來說真是天大的好訊息,楊振德知道這個學校是全華北地區最好的師範女校,好多的北京女生都來報考,考生眾多,名額有限,只招收十三歲以上的學生五十人,而文淑只有十一歲,楊振德為難的看著女兒,一心渴望讀書的小文淑執意要媽媽帶她去報名,說不管能否考取,她都是試一下,否則她不甘心。楊振德真就給小文淑虛報了兩歲報上了名。鄧文淑把小學學的功課系統地複習了一遍就去參加了考試,發榜日期到了,楊振德看著大紅榜上鄧文淑的名字列在第一名,彷彿看到了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