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的基業已經是薄西山,讓善於投機的畏兀兒人還與蒙人綁在一起,那如何可能!
想到此處,羅海二話不說,便跪倒在地:“都督饒命,小人全族皆有大罪,唯請都督體諒上天有好生之德,留畏兀兒人一條生路,若得如此,小人願為大宋內應!”
“你沒有資格提條件。”王啟年昂然揮鞭:“我這裡有三千龍騎兵,我身後還有五萬大軍,有這些部隊,便足以橫掃任何膽敢阻攔我大宋的敵人!你當不當內應,對我大宋來說都沒有意義,你現在能做的,便是聽我命令,爭取立功,為你全族減消部分罪孽待得大事定後,或許天子見你立有微功,給予你們赦免,但現在,你沒有資格提任何條件!”
“是,是,大都督教訓得是,小人願意將功贖罪!”羅海連聲道。
“你回去之後,說動察合臺,舉兵西征,避我大宋鋒芒。”王啟年漫不經心地道:“西邊的大食、波斯諸國,還有更西的突厥遺種,都是我中原舊敵,若是你們能消滅他們,大宋天子便可以將他們的土地賜予你們。”
“自然,你也可以選擇留在西域與我交戰……總之,我是用不著你們當什麼內應。”
王啟年不是傻瓜,被羅海三言兩語便能哄住,他不需要畏兀兒人當什麼內應,他受到趙與莒的命令是儘可能將畏兀兒人和兩部蒙人向西趕,驅使他們去攻擊波斯大食地區和羅姆蘇丹國。要讓蒙古人用他們的彎刀,收割一遍中亞與西亞地區,特別是如山中老人這樣的極端教派,必須被徹底剷除。
至於蒙古人願不願聽話,那不重要,在大宋的重壓之下,察合臺和窩闊臺能夠得到這一條生路,哪有不聽從的道理!( )
三五三、大轉折
王啟年與羅海的會面材料兩份,在大約半個月之後便呈到了趙與莒的面前,這兩份材料一份是王啟年的自述,另一份則是天子派在軍中的文宣官的密奏。
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如今大宋軍隊中多出了一個職務,那便是文宣。百人以上的部隊當中,必設有文宣職銜,他們除了要同普通士官一樣摸爬滾打指揮作戰,還有一項職司,便是對官兵將士進行忠君愛國教育。故此,無論是近衛軍還是禁軍,都不會出現將領私兵的現象,透過文宣官,一個最普通的小兵,都可以感覺到皇帝的關注與關懷。文宣官不介入軍隊指揮,他們是監軍,但又不能對主官的軍事決策產生掣肘,可是有關主官的一些重大事情,他們必須透過軍隊文宣系統向上級報告,直至傳到兵部和皇帝手中。
兩份材料內容大體一致,趙與莒對於王啟年的機變還是相當滿意,他不僅作戰勇猛,而且頗具政治頭腦,最重要的是,他並不喜歡將自己的智慧浪費在政治上,這一點與李鄴不同。
“陛下,時間到了。”
一個博雅樓侍學士恭敬地進來行禮,提醒他時間。在趙與莒身邊,有六個博雅樓侍學士,專門負責協助他處理政務,這六個人最年長的剛過四十,而最年輕的則過了三十,都是年富力強又有一定政務經驗的,他們野心勃勃,對於能在趙與莒身邊為官感到慶幸。只要表現得好,他們便能簡在帝心,日後飛黃騰達不可限量。
“人都到齊了麼?”趙與莒隨口問了一句。
“人已齊至,無一人缺席。”
這是一種朝堂大會,但又不是大朝會那般正式,而是趙與莒將朝中各部主官和九卿以上的官員召集起來,討論有關官制改革地問題。官制改革之事魏了翁先提出來,原本是體現士大夫們的意願,透過增加朝廷部門,將被皇帝收攬去的權力再次分回來。但是。趙與莒藉口事關重大。需得經過充分討論再做決定,令報紙將魏了翁的奏摺了出去。
這就意味著,原先在臨安的這些出身於浙、閩計程車大夫想獨自控制官制改革的想法破滅。越多的人參與進來,也就意味著越多的利益糾紛,而越多的利益糾紛,便讓士大夫作為一個整體越渙散。
不過,一直拖下去也不行。故此,趙與莒已經連線兩週都召開有關官制改革地議事會,地點便放在博雅樓新建地副殿內——這座新建的大殿嚴格來說只是一個會議廳。可以坐上百十號人,正適合趙與莒開會所用。
“走吧。”
趙與莒並沒有急著去。身為帝國皇帝。有地時候他必須有意遲到一點。提醒朝臣他雖是寬厚。卻依然是這個國家最有權威地人。
“陛下。今日能否定下官制改革之策?”
會議開始不久。趙葵便迫切地問道。他算得上是士大夫地代表人物了。
趙與莒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