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2部分

是一個過場。但是,當崔與之在朝堂上提出“勳議團”時,出乎趙與莒意料,他遭到了幾乎所有臣子們的反對。/

這些大臣們本能地有種驚恐:他們的權力來之不易,或是經過數十年苦讀而一躍龍門,或是在具體行政崗位上浮沉傾軋多年才出人頭地,可“勳議團”則讓那些沒有經歷過這些地人輕易獲得權力,這是他們難以容忍地事情。

“陛下此策,自古未曾有之,不唯驚世駭俗,而且大傷臣僚之心。”現在群臣也知道趙與莒的脾氣,將自己地理由公開說出來,不會引起趙與莒的怪罪,可硬生生想去牽強附會搶佔道德地制高點,卻會惹來趙與莒的冷嘲熱諷。

“此事果真自古未曾有之?”趙與莒驚奇地問道:“朕與崔卿飽覽史籍,方自周禮中得此良策,卿何言古未曾有之?”

“周禮中哪有勳議之說?”又有人道。

崔與之不慌不忙地出來,比起反對的洶洶群臣,他要準備得更為充分,他道:“《周禮?地官?序官》中載,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鄭玄注云,王置六鄉,則公有三人,三公,內與王論道,中參六官之事,外與六鄉之教。”

反對的眾臣面面相覷,周禮中確實有此記載,而鄭玄所注也是真實,只不過誰都知道,崔與之是在曲解周禮與鄭玄之注了。

立刻便有人指出這一點來:“崔相公所言有所疏漏,此鄉老非鄉間勳議,乃是朝中三公,鄭玄雲,其要為民,是以屬之鄉焉,並非其人僻居鄉間,乃是其人關注民間之事耳。”

“錯,錯,鄭玄雖說是以屬之鄉焉,卻未曾說便一定不在鄉野選擇,他此前所言,若鄉老在宮禁之內,與天子論治國之道,在朝堂之上則監督百官事務,在外則關注鄉里教化。由此可見,此三公困據於廟堂之中也。我大宋承唐制,《唐六典》又云,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崔與之微微一笑道:“唐以宗王充任三公,但存其名,我大宋既有意唐越漢,如何能讓這職司流於形式?”

“我朝中不設三公,設勳議於州府,如此既無虛職冗官之患,又有替天子理陰陽平邦國之人,如何不可?”

崔與之的目光與這些人不同,他與趙與莒接觸最多,故此最為了解趙與莒的計劃,趙與莒也曾在他面前吐露過,要讓大宋或說華夏跳出興亡勃忽的怪圈,而要達到這一點,寄希望於代代都出現賢君名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限制掌權的權柄,讓他們既可以安於政事,又不至於因為個人的品德或野心給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趙與莒提出勳議團之說,他立刻意識到,這個東西是趙與莒拿出來削減舊派官僚士大夫的權力的,但同時,只要運用得當,這個組織同樣也可以用來限制皇權。

“便是如此,鄉老豈可氾濫,周時二鄉方有一人,可在崔相公所提之議中,每千丁中便可設一勳議,我大宋丁口過億,如此豈不要設十萬勳議?”又有人駁道。

若是削減勳議團人數,那麼代表官僚士大夫的儒生、鄉老顯然更容易進入勳議團中,提議之人目的便是透過如此限制甚至排斥新生勢力進入這個權力機構。崔與之聞言看了趙與莒一眼,現趙與莒仍是含笑傾聽,心中暗暗腹誹了一聲,分明是天子提出的這個方略,卻要自己去為他衝鋒陷陣。

“老子說小國寡民,周時舉國不過百萬戶,一鄉不過數百人丁,二鄉取一,便是數百丁中便有一鄉老,可見其納人更眾。如今我大宋各路、州府何只千百,民戶眾多,以勳議為天子耳目,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唯恐其人數少,而不患其多也。”崔與之又道。

修改加入:月票月票,大家加油投票,看看今天是否也能催出另一次加更來!)

注1:永明城即今日海參崴,目前為北極熊所佔,也不知能不能回到它真正主人之手。( )

三二一、生當其時

“勳議團”的設立,威脅到官僚士大夫的權力根本,因此他們的反抗雖然迫於趙與莒的聲威而不是很激烈,但卻相當頑固持久。該章節由崔與之在朝堂上與他們爭議,並未得到廣泛認可,而趙與莒也不敢輕易推到一項並未得到廣泛認可的變革,否則他可以肯定,這些官僚又有辦法將這個善政變成惡法。

還是老規矩,輿論壓力先上。

這次在報紙上率先撰文,對於勳議團制度表示支援的是知建康府的耶律楚材。他在這個任上已經工作多年,建康府目前成了一座模範城市。人口上,僅金陵城人口,便已經快趕上臨安,去年的統計資料是二百一十萬人,這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