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得考慮即將到來的威脅。
在第75日,也就是印軍前線指揮官被幹掉的那一天,印軍的主力部隊到達了東面的賈朗達爾。
足足4個裝甲旅,此外還有4個機械化步兵旅。
當然,嚴格說來,其實只是半機械化步兵旅,即這4個旅都沒有獲得足夠多的步兵戰車等重型裝備。
8個印軍主力旅,那可不能小覷。
有趣的是,印軍並沒有立即發動進攻,甚至沒有積極發起進攻。
為啥?
進攻還有意義嗎?
阿姆利則的守軍已經完蛋了,哪怕還有近十萬官兵在城區裡面混戰,也跟全軍覆沒沒有區別。
發起進攻?
就算打退了巴軍,又能如何?
派部隊去對付叛亂的軍隊?
還是說,趁機發起反擊?
或者收拾殘局,比如安頓數百萬遭到戰火荼毒平民?
對印軍來說,這些都是無法完成的任務,而且沒有多少意義。
就算要收復阿姆利則,也用不著動用主力部隊。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印軍高層並沒有預料到這種情況。
別的不說,印軍總參謀部連一份應急預案都沒有。
按照之前的計劃,應該是守住阿姆利則,然後裡應外合,擊潰入侵的巴軍,在趁勢反攻殺入巴基斯坦境內。
不管是制訂計劃,還是做出調整,都需要足夠多的時間。
當然,只是擊潰巴軍,就已經不可能了。
為啥?
巴軍有6個裝甲旅!
雖然其他的都是步兵旅,但是大部分步兵旅都有主戰裝備,戰鬥力並不在印軍的機械化步兵旅之下。
也就是說,趕到賈朗達爾的印軍增援部隊,仍然不是巴軍的對手。
此外,印軍對俄製坦克確實沒有多少信心。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戰鬥中,印軍的t…90s就沒有戰勝過“哈立德2”,很多時候連“哈立德”都打不過。
相反,在裝甲會戰中,巴軍坦克總能壓著印軍的坦克打。
雖然這些t…90來自俄羅斯,而且是俄軍的現役裝備,肯定比賣給印度的t…90s好,比印度自行生產的t…90s更好,但是在交付之前,俄軍拆掉了很多敏感裝置,直接導致坦克的戰鬥力直線下降。
此外,俄羅斯也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先進技術。
就拿觀瞄系統來說,俄軍自用的t…90仍然非常差勁。
有趣的是,俄羅斯沒有提供配套的彈藥,特別是至關重要的穿甲彈!
為啥?
俄軍的穿甲彈早就更新換代,是貧鈾合金彈芯,而俄羅斯效仿美國,以受到國際條約限制為由,禁止出口這類穿甲彈。
結果,俄羅斯不再研製鎢合金穿甲彈。
也就是說,俄羅斯能夠提供的,其實都是很落後的穿甲彈。
當然,提供援助的美國也想了辦法,即幫助印度從以色列採購了一批穿甲彈,還想方設法的從烏克蘭弄到了一批穿甲彈。
以色列生產的先進穿甲彈還算不錯,只是太少了。
至於來自烏克蘭的穿甲彈,其實就是俄羅斯生產的,而且很多儲存了數十年,連可靠性都沒辦法保證。
靠這些,怎麼跟巴軍坦克作戰?
要知道,巴軍的坦克不但更先進,炮彈也更加犀利。
別說華夏已經開始向巴基斯坦提供第三代鎢合金穿甲彈,即便使用來自沙特,同樣是從華夏採購的第二代鎢合金穿甲彈,“哈立德”與“哈立德2”也能夠在坦克炮的全射程內打穿t…90的正面裝甲。
當然,這隻能說明,印軍中的高階將領還沒有完全喪失理智。
就算不考慮巴基斯坦空軍的優勢,打一場純粹的地面戰,印軍都沒有勝算,必然遭受慘敗。
顯然,守住賈朗達爾,遠比奪回阿姆利則重要得多。
為啥?
在賈朗達爾後方,已經沒有像樣的防線了。
雖然巴軍並沒有進軍新德里的意圖,但是隻要巴軍拿下了賈朗達爾,就能夠一路推進到新德里。
結果就是,雙方再次停了下來。
與當初在伯坦果德一樣,巴軍與印軍就面對面,都沒有采取行動。
當然,這次的距離要遠一點,有幾十千米。
只是,巴軍沒有坐等印軍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