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轍,就是炒作。中國人的炒作意識是骨子裡自帶的基本技能,不用點亮就可以操作。
而國內炒作賺錢的鼻祖就是君子蘭事件了,78年,始於吉北省省城黃龍府。
君子蘭成為名花起始於30年代,它原本只是南非的一種野花。
小日本政府當時送了偽皇溥儀幾盆,被做為珍貴花卉飼養起來,然後就真成為了珍貴花卉。
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有了民間君子蘭買賣,那個時候養君子蘭買賣君子蘭是犯法的,是“資本主義毒草”,68年,一盆君子蘭在黃龍價值一百八十元,當時能買一輛腳踏車再加一塊正宗的瑞士手錶。
78年,經濟自由了,黃龍馬上就出現了君子蘭市場,然後價格節節攀升。
82年,黃龍府市不得不下了限價令,規定一盆君子蘭最高不得超過二百元。那會兒一個全民工人的工資剛剛到二十塊錢左右。
面對限價令,“花農”們組織了一場“搶救國寶大熊貓君子蘭義展”,門票收入一萬七千多,被“花農”們直接送到了農業部,見到了部長。那年頭的一萬七……
於是限價令不了了之,隨後君子蘭被黃龍府市任命為市花,鼓勵市民家家養君子,人人做君子,於是價格一下子就飛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