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的崛起是計劃之中意料之外,這個誰也沒有脾氣。
當時老人家也就是隨口一說,中華太需要樣版了,由其是成功的樣版。人做事都得需要個榜樣,有了目標就有奔頭,有幹勁兒。當時一句農業學大寨全國壘出多少山地田?但是萬寧的速度還是嚇到了不少人,這怎麼學?根本就不科學。
但有一條是瞄準了的,想發展就得有資金。
國家現在正在對金融體系和稅徵體系進行調研,準備改革。
還有就是學習萬寧的城市規劃,功能『性』分割槽,大量的綠化,寬闊的街道還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對自然景觀的充份利用。當然了,這都得用錢。
張興明已經交了兩份關於城市發展問題的報告上去,並且還被要求在公民日報上寫了署名文章,淺談城市的發展二三事。把稅收,發展,經濟,規劃,民生幾方面綜合起來進行了一次論述,闡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
城市的存在是用來給人生活的,所以,宜居是一個城市的最基本要求,算最低配置,然後是民生,讓老百姓住的安穩,有儘量低的生活成本,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到經濟和發展,經濟發展要注重地域關係,避開雷同,儘量尋找發揮當地的特『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多關注小經濟,重視私營企業和商業。經濟發展的剛『性』要求是流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不要追求大而全,精而美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看別人什麼掙錢了就一擁而上盲目的跟風,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失敗。
張興明舉了意呆利的例子,這個國家沒有大而全的公司,更是沒有跨國公司,但所有的商品無一不在世界上享譽非凡,為什麼?精而美而已。只要吃透了弄通了,哪怕你只生產一隻梳子,那也會是一隻讓所有人都記得住的梳子。
現代化不是高樓大廈,我們要對古物舊物懷有敬畏,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什麼,人文景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中華五千年不能只留在紙面上。
93年5月,張興明遞交報告,官員考核不能唯經濟論。
93年6月,張興明再次進言,發展不能唯西方論,外匯不代表一切。
在原歷史上,因為外匯問題國家在國際上吃了不少暗虧,沒辦法,沒有外匯就不能和國外交易,那會兒我們沒有什麼商品能拿出去賣,基本上是純進口國。『毛』子不能算,我們和『毛』子是以物易物,基本上談不上什麼國際貿易。
現在,張興明的銀行開設了一項針對『政府』的新業務,居間交易。國家要買什麼向銀行下單,然後銀行出去採購,回來再交易給國家,以人民幣結算。收取的費用比國家想盡方法弄外匯再出去被人敲竹槓要低十幾倍。冤枉錢花的真的太多了。
當金紫荊號遊艇抵過萬寧的時候,張興明的署名文章論公有制經濟的方向正好發表,而最新的一篇論文化產業的未來也送交到了上面。文章後面還附了一份文化戰略的重要地位,做為內部通稿給上面諸位大佬審閱。
93年這會兒,港臺流行文化盛行內地,歐美日的各類文化作品,漫畫,電影,雜誌開始充斥街頭,美國大片開始嶄『露』頭角,未來水世界,侏羅紀公園,終結者開始被追捧,施瓦辛格和史帝分席葛成為年輕人的偶像。
文化產品的影響意義實在太大了,可惜人來沒人重視,只知道壓迫,壓迫,這不能寫那不能說。然後到處都是別人的東西,一邊喊著抵抗,小心,一面誠實的俯伏在別人腳下。當別人的電影因為獲過什麼外國獎而被國內追捧的時候,老百姓並不知道,我們相同題材的片子根本上映不了。
所以我們也只能看別人的,漫話,故事,電影,包括音樂和戲劇,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
但是張興明並不準備去做什麼,文化產業這一塊他什麼都不會碰,甚至現有的國內產業除了核心的東西以外他也在打算慢慢放手。
“怎麼感覺你這回回來有點不一樣了呢?”沈韻秋坐在張興明對面雙手拄著下巴看著他。
張興明看了沈韻秋一眼:“哪不一樣?長大了唄。”
沈韻秋撇了撇嘴,說:“我也要去,我還沒去過呢。”
張興明笑著說:“行,去,都去。我哥好不容易結婚了,所有能去的都去,大夥一起熱鬧熱鬧。”
沈韻秋問:“船要走多久?”
張興明說:“一個多月,中間要補給幾次,就當是環球旅遊了吧,咱們也不急,正好到處看看。”
沈韻秋想了想說:“不行,時間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