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這一次金庸先生對他小說的改編,是接受了社會各方面意見的結果。金庸是一個非常嚴謹、認真的人,他想讓自己的作品經過這次改編後,變得更加對得起社會,更加對得起讀者。可是,一部文學史證明,文學作品並不一定越改越好。作家的好心和誠意未必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金庸在改編中,把韋小寶設計為他要受到“報應”,這是受到了社會巨大壓力的一種結果。因為很多人認為韋小寶是壞人,壞人必須要受到懲罰。我們很多可愛的朋友不能接受韋小寶居然可以一人娶七個夫人。所以我覺得金老先生的改編,有點過於屈從世俗。其實在我看來,原版的《鹿鼎記》,達到了深刻的現實主義的境界,因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好人有好報,壞人一定有壞報”。
人民網對話錄(2)
《鹿鼎記》一個了不起之處在於,深刻揭示了在現實社會中恰恰是韋小寶這樣的人“飛黃騰達”,我相信今天社會中仍然有很多人,像他那樣有七、八個夫人。但是這樣的人,肯定不是好人。只有韋小寶這樣的人才能夠取得這樣“豐碩的成果”。所以,我對金庸先生的這次改編,持保留意見。很多讀者認為,我對金庸是“無原則”的吹捧,其實我對金庸有很多批評,無論是對他的作品啊、他的文字,還有他的日常活動,我都經常有批評,特別是對他改編自己的作品,我從一個研究文學史的學者立場出發,我覺得他這次改編恐怕是“功過參半”。 '15:14'
'星空下的水妖':從2005年開始,你數度出現在CCTV“百家講壇”上,講金庸小說,講中國武俠,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你怎麼看學者上電視? '15:15'
'孔慶東':電視是當下社會的第一媒體,它的影響力要超過報刊等紙質媒體。媒體本身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平臺,可以“雅”也可以“俗”,關鍵在於是什麼樣的人在媒體上說話,我們有很多學者學識淵博,才富五車,但是他們潔身自好,他們覺得媒體是比較庸俗的地方,他們明哲保身不願意在電視上發表言論。但是在我看來,“你不發言,總有別的人發言”。如果在你研究的領域內,你放棄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允許一些水平並不高的人隨便在電視上發言,造成了負面影響,學者自己是否也有一分責任?
過去有一句老話“思想文化陣地,無產階級不去佔領,資產階級就去佔領”。我並不主張學者都要上電視,在這個問題上,首先應該考慮是否涉及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其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很多學者習慣於在書齋裡“自言自語”,從小沒有受過在人前講話的訓練。所以學者上電視還要注意一個“話語方式轉變”的問題。
其實我本人也是不太願意“拋頭露面”的,但是由於拒絕的“功夫”比較低下,所以不小心經常被拉上“賊船”。我希望以後能夠有水平更高的人取代我。 '15:17'
'若耶':去聽法制講座前,留幾個問題,第一:孔教授好:同事們和我都喜歡看你寫的文章,這兩天一直都非常熱烈的討論,引用您幽默詼諧的語言相互說笑。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很開心。
您在北大情書中寫到:還是魯迅說得好,要少讀甚至不讀中國書。其實讀書本身就是錯誤,讀書人就是精神病人的代名詞。
請問您對中國目前的書有什麼看法,對我們這一代有什麼影響嗎?如果說魯迅時期讀中國書害人至深,誤人子弟,讀書本身是錯誤,那麼現代的社會的“中國書”是否能給我們帶來好的高質量的精神糧食。 '15:19'
'孔慶東':我們今天的時代與魯迅所生活的時代,既有一致之處,也有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地方。魯迅的時代,中國人最急需的是接受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外來”文化。所以魯迅用比較偏激的話語形式,提出要少讀甚至不讀“中國書”。因為在魯迅說這句話的同時,大多數當時的中國學者,是開出了一長串又一長串中國古代典籍的書目,魯迅的這些話,在那些鋪天蓋地的書目中是“空谷足音”。但是今天在讀書問題上,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青少年基本上是不讀“四書五經”了,從小就是看日本、韓國的漫畫,今天恐怕需要另外一種“空谷足音”。所以,今天的讀書態度應該是“相容幷蓄,打通中西”。 '15:20'
'香巴拉的鷹':請問孔老師對最新的一些根據金庸原作改編的影視作品的看法。你覺得讀武俠作品是不是比看武俠影視劇更爽? '15:21'
'孔慶東':凡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很難改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