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境內,其歐洲部分西部的中央地帶,也即是佈列斯特至裡托夫斯克邊界東南,有一片南北寬約一百五十英里,縱橫三百多英里的遼闊沼澤地區,這就是普里皮亞特沼澤地,此處緩緩的河流縱橫交錯,不計其數。除了堤道上修了一兩條公路外,該地區的通道寥寥無幾,有些地方林木茂盛,成為坦克、裝甲車和摩托車輛的天然障礙。
在普里皮亞特沼澤地以北的白俄羅斯地區,儘管情況要好得多,但也有問題。這裡有通往明斯克、奧爾沙、斯摩稜斯克與莫斯科的直達交通線,在奧爾沙與莫斯科之間,道路兩側地形開闊,又無河川障礙,被稱之為奧爾沙陸橋,它是通向莫斯科的大門,是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兩道水障之間的道路。德國士兵先要透過公路,穿越五十五英里多長的茂密林帶才能達奧爾沙陸橋,這些林間公路將使部隊像透過漏斗孔似的,把隊形拉得很長,無法組織防禦和進攻。
波羅的海地區,有幾條公路由東普魯士經波羅的海國家通往列寧格勒,但是公路質量極差。除涅曼河、大納爾瓦河外,還有許多沼澤地帶和茂密的森林,讓人望而生畏。列寧格勒與莫斯科之間的瓦爾代丘陵及其周圍地區,林木茂盛,沼澤遍佈,不利於裝甲部隊行進。
將領們還提出,蘇聯腹地是個漏斗形,突破得越深,正面就越開闊,開始時的一千三百英里鋒面將迅速擴大到兩千甚至三千英里。除非蘇軍在貝帕斯湖明斯克基輔一線以西的邊界附近被殲滅,不然德軍沒有足夠的力量扼守深入腹地時不斷加寬的正面。
後備軍總司令弗洛姆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一片遼闊地區向六七百萬人、近百萬匹馬的部隊進行補給,會非常困難。何況,這個地區公路寥寥無幾,鐵路不能直達,因為蘇聯人的鐵軌比德國和中歐國家使用的都要寬。
另外,現在部隊後勤狀況不佳,剛剛結束的中東及北非作戰呼叫兵力雖然不多,但連續的作戰消耗了巨大的物資,目前坦克、裝甲車及摩托車輛奇缺,雖然佔領了產油地利比亞和埃及,但要轉化為燃油還需要三到五個月,庫存油料僅僅能支撐半年使用,由於缺乏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輪胎也成了問題。
透過這番推演,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大吃一驚,他沒想到威風八面的國防軍,竟然存在這麼多問題。他想了想,問道:“我的元首,請問空軍是否有能力同時支援西線、東線和南線三線作戰?”
希特勒猶豫了一下,看向戈林。戈林立即回答:“沒問題,如果對蘇戰爭不拖長的話,空軍就能在三條戰線上作戰!”
勃勞希契皺了皺眉頭,沉默下來。
陸軍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發言說:“若是要進攻蘇聯,那麼中央集團軍群的主要突擊方向,就應該是莫斯科,不能有半點兒含糊,同時兩翼還必須配備有強大的裝甲部隊,以應付來自波羅的海或烏克蘭的側翼攻擊。”
希特勒自信地一笑:“對蘇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帝國領土不受天空和陸地的攻擊,保護柏林及西里西亞的工業區,這就需要距離與縱深,使得粉碎後的蘇聯成為一些非武裝的社會主義行省,自波蘭邊境到伏爾加河,全由德國人駐防和統治。伏爾加河以東的原始土地,冰凍的西伯利亞,則留給疲弱的遠東共和國,以作為和南華共和國的緩衝。我們要確保,從歐亞大陸的任何地區,沒有轟炸機能夠飛到德國。”
隨後,希特勒進一步補充道:“根據我的推測,戰爭開始後,蘇聯會死守波羅的海與烏克蘭,因為那裡有海港,在經濟上至關重要,而對於中部,斯大林會慷慨相讓。因此,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側翼,要準備向北進入波羅的海,向南進入烏克蘭。”
看到希特勒主意已定,將領們齊聲讚揚,稱這是一個偉大的計劃,而勃勞希契及哈爾德在保留自己意見的基礎上,聽從希特勒的指示,迅速開始制定作戰計劃。
五月十九日,希特勒以德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的名義,發出了新的作戰指令巴巴羅薩計劃。
按照計劃要求,德國武裝部隊必須在準備對英戰爭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戰役,徹底擊潰蘇聯,準備工作必須於下月十五日以前完成。
在希特勒主動制定的這份計劃中,進攻蘇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首先用突然襲擊的方法,消滅蘇聯西部軍區的軍隊,然後在空軍的掩護下,以坦克部隊為先導,長驅直入,向蘇聯腹地進攻。
歐洲方向,進攻路線分南、北、中三路,北方集團軍群共計二十九個師,在以一千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東普魯士出發,經德文斯克、奧斯特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