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的主力,並且負責中太平洋地區攻略的陸軍第二十三軍四個師團以及從印度洋抽調的第十軍三個師團、三個獨立步兵聯隊,在海軍和陸軍特攻師團配合下,在新喀里多尼亞島順利登陸。
雖然眼下戰局處於僵持階段,美軍在五月初天氣逐漸放晴後其空中優勢終於得到體現,頑強地在新喀里多尼亞島中部地區頂住了日軍的瘋狂進攻,但擁有制海權的日軍基本上斷絕了美軍的外援,最終拿下遭到孤立的新喀里多尼亞島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索羅門群島方向,日軍大本營從駐守新幾內亞島的第五十八軍中抽調了兩個主力師團,再加上同樣從印度洋抽調的第九軍第二師團、第四十五師團,以及獨立步兵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旅團在布干維爾島登陸,掀起了南下反攻的狂潮。
北美戰區,戰局基本趨於穩定,這個時候沒有訊息傳來就是好訊息!
由於有限的兵力根本無法控制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日軍只能暫時放棄曾經覬覦良久的阿拉斯加地區,收縮兵力於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和安克雷奇、朱諾等阿拉斯加的沿海港口。
這個時候的加拿大。人口只有不到一千萬,主要居住在東部地區。當年日軍從阿拉斯加南下時。加拿大人不願意與日軍硬碰硬,主動將西海岸和中部地區的人口遷移一空,退守五大湖地區,只需確保東部核心地區的安全就行了。
要知道這個時代加拿大中西部大多是高山和森林,開發有限,日軍派出的駐軍只能佔據鐵路和公路沿途城鎮。就算如此補給也非常困難,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更加難過。為了減少補給量,日軍只是在加拿大的溫伯尼至桑德貝一線部署了一個主力師團,嚴密監視加拿大軍隊動向。
暫時處於戰略收縮的加拿大人。也把這一地區作為與日本的戰略緩衝區。加拿大統帥部在五大湖地區的蘇聖瑪麗、薩德伯裡至諾貝斯一線部署了三個步兵師,並在多倫多、渥太華和蒙特利爾集結了數量多達五十萬人的預備兵團。
聽起來似乎兵力充裕,但實際上這些部隊戰鬥力堪憂。
加拿大服從了英聯邦的整體戰略,作為絕對主力的加拿大步兵第一師至第四師和裝甲第一、第二、第三師都被派往了英國本土和北非戰場。當然,日軍並不知道這些情況,從空中偵查發現加拿大軍隊的數量後,日軍便放棄了從五大湖北部東進的打算,而把突破的方向放在了美國境內。
日軍和美軍的戰鬥主要發生在芝加哥、印第安納波利斯和聖路易斯這片三角地帶,雙方數百萬軍隊在這裡反覆進行拉鋸,密歇根州、印第安納州、密蘇里州、伊利諾斯州和威斯康辛州滿目瘡痍。曾經繁華的美國工業中心早已經是雨打風吹去,見不得好東西的日軍,幾乎把控制地區的工廠企業搬遷一空,大部分送往西海岸、日本列島和澳洲大陸,也有一些流入南美,異地重建。…;
總的來說,美國戰場相對而言還是太平的,在中部和南部地區,經過多年的激戰後。日軍和美軍基本圍繞堪薩斯城至博蒙特這條戰線交火,日軍兵力不足,只能採取重點防禦,而美國人的問題則是部隊戰鬥力不強,反擊乏力,總是在前期獲得突破後,被日軍一波反擊趕了回去。
南美地區,石原莞爾指揮大軍,對有著近百萬守軍的里約熱內盧形成了合圍之勢。長時間的包圍,導致這座巴西的首都出現了可怕的饑荒和瘟疫,集中了巴西四分之一人口的里約熱內盧周邊地區,從曾經的喧譁熱鬧便成如今的死氣沉沉。
在南北兩路大軍會師後,石原莞爾派遣部隊對巴西重要的城市和糧食產地進行了嚴密細緻的梳理,將巴西派駐各地的政府官員、駐軍和警察掃蕩一空,迅速建立起由日本僑民、印第安人和黑人主導的聯合政府,以期儘快恢復工農業生產。
結合當前實際,石原莞爾向裕仁致電,請求合理利用北美佔領區的工業資源,儘快把美國中西部的鋼鐵廠、機械廠、軍工廠、汽車廠、船廠、化工廠等遷移到南美,最大限度地破壞美國的工農業基礎,打擊美國的發展潛力和軍事動員能力。要知道,隨著南美大陸最大的國家巴西落入日本掌控,現在的日本直接佔有以及間接控制的土地已經多達兩三千萬平方公里,擺在日本面前的已經不是進行擴張,而是如何獲得國際社會承認。
對於現在的日本,石原莞爾認為有幾個核心地區不能丟:
日本列島是大和民族的發源地,代表了日本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是武士道精神和東方文明的載體,是天皇萬世一系的象徵;
蘭印群島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大量的橡膠種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