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夠的應對措施,導致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但是,對於一個周邊沒有敵國、長期處於和平狀態、從軍隊到普通人都嚴重缺乏警惕心的國家來說,誰敢保證自己當總統就不會犯錯?
這樣考慮的話。羅斯福還算是一個勉強合格的領導人。當然,其他人沒有試過,所以也不敢保證就沒有驚才絕豔者能夠領導美國取得一個個勝利,所以這些人只能對現在的情況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
而在安毅眼裡,羅斯福卻是一個睿智精明而具有遠見的人。
羅斯福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要戰勝軸心國,只有把一切反法西斯的力量團結起來,在政治上搶佔制高點,以正義和邪惡的陣營對抗來定義這場戰爭。這便是“三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的由來。
為了支援各國與法西斯作戰,就連對待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羅斯福也數次派出心腹到莫斯科與斯大林面談,並且親自到國會進行演講,說服議員透過“租借法案”。美國還竭力加大與中國、南華的軍事和經濟等方面的合作,有力地支援了南華的經濟建設和工業進步,使得安家軍始終具備全面壓制日軍的能力,牽制了大量日本軍隊於西線!
羅斯福制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決策也是有其考慮的。
在羅斯福看來,國力貧乏的日本絕對不敢主動進攻美洲,只能在中太平洋地區和澳洲大陸動歪腦筋,美國只需要源源不斷地把軍隊和作戰物資送往澳大利亞及中太平洋地區,就能把日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那兒,使得其無力東顧,這樣一來,在未來兩到三年時間裡美國本土應該是安全的。
相對於沒有多少工業的日本,德國的威脅明顯更大,畢竟自近代以來歐洲就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工業非常發達,一旦讓德國徹底整合歐洲的力量,那麼即便以美國的工業實力也無法與之對抗。更何況德國人的科技一直領先世界,軍隊的裝備和數量冠絕列強,再加上擁有隆美爾、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這樣的名將,若任由其發展壯大,美國的未來堪憂。
在這種情況下,盟國即便打敗了日本,也會有可能輸掉這場戰爭,而先把強大的德國先收拾掉,哪怕日本在這段時間佔領了澳大利亞和中太平洋群島,依然無法與整個自由世界對抗,敗亡是遲早的事情。
可惜羅斯福怎麼也沒想到,日本竟然別出心裁,首先在拉丁美洲動腦筋,阻斷了巴拿馬運河,挑動拉美各國與美國對抗,隨後又利用嚴冬在阿拉斯加登陸,對美國本土進行南北夾擊。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導致應變不足的美軍一敗再敗,弄得情況終於不可收拾。
讓安毅讚佩有加的是。面對如此窘迫的境況,羅斯福依然滿懷信心。其樂觀的態度就像是黑暗中的燈塔一樣發射著耀眼的光芒,他經常在電臺上發表講話。向國民報告戰爭的進展,確保美國民眾戰鬥到底的決心永不動搖。他宣稱:“不管我們的敵人……在面對勝利的誘惑時可能對我們採取什麼行動——我們將像倫敦人民說的那樣:‘我們都能承受。”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加倍予以還擊!”
日軍進佔芝加哥後,為了更好地瞭解和統籌前線戰事,羅斯福在白宮組建了一個名叫地圖室的部門,他幾乎整天泡在那裡。聽取各條戰線上的情況彙報,並及時做出應對。羅斯福對自己以前在海軍服役過感到驕傲,他對一位助手說:“我不需要人們向我詳細解釋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我能夠領悟每一位將軍的意圖。”
當然,羅斯福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他對於海軍就有一種佔有者的關懷,甚至親自插手高階軍官的提升和委派,為此馬歇爾多次向羅斯福抱怨:“總統先生,在談話時請不要把陸軍說成‘他們’,把海軍說成‘我們’,陸軍和海軍,都是你統帥的部隊。”羅斯福雖然為此抱歉,但卻一直沒有辦法把稱謂糾正過來。這就使得戰爭初期,美國的軍費大幅度向海軍傾斜,導致陸軍一直無法快速地武裝起來,進而帶來了種種惡果。…;
五月十二日,羅斯福在華盛頓國際機場迎來了今年第一次出訪他國的丘吉爾,隨後兩人同坐一輛車來到白宮。
兩人一進橢圓形辦公室,立即互相轉告訊息。
丘吉爾先報了個喜訊:“在皇家海軍的努力下,我們擊敗了納粹德國四處為惡的大西洋航母特混艦隊,順利收復了設得蘭群島和法羅群島。並對德國人搶佔的懷特島進行了登陸作戰,目前已基本把島上的德國人分割包圍,逐次殲滅,勝利是遲早的事情。
“我們準備下個月對冰島實施攻擊,只要把冰島拿下來,那麼德國人的潛艇就失去了北大西洋地區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