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造船匠”的語言來稱讚船工。

不過到了今朝,南齊不重海運,還因為海上倭寇多生,多次騷擾邊界,朝廷便下了禁海令,“不得有一木片下海”。也因為此,許多大型船場倒閉,原來盛行的建造五桅戰船、六桅座船、七桅糧船、八桅馬船、九桅寶船等技藝,會的工匠不多,也有一些技術已經失傳了。

比如前朝最大的清江船場,有總部四處,分部82處,工匠3000多人,規模甚為可觀。與此同時,還有與之配套的手工業工場,加工帆篷、繩索、鐵釘等零部件,還有木材、桐漆、麻類等的堆放倉庫。當時造船材料的驗收,以及船隻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

前朝曾有一個很有名的出海的太監,他的船隊就用的清江船場的寶船,大者長達44丈,寬18丈。船隊中,即使是中等船,也有37丈長,15丈寬。有位目擊者形容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還有的說,船上風帆有12張之多。這些都是代表了當時造船業的頂峰。

當時先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包括水密隔艙、羅盤、計程法、測探器、牽星板以及線路的記載和海圖的繪製等,應有盡有。只可惜時過境遷,遺留給後人的技術卻連一半都剩不下了,不過短短五六十年,造船術退步了許多,不僅再造不出那種宏偉大船,連普通中型船想下海都不大容易。

董大方帶著他們參觀船場,一路給他們介紹著,說這船場主要是造三種船。

一種是沙船。

沙船是最著名的方頭、平底船的代表。沙船的歷史可追溯到遙遠的年代,它的甲板面寬敞,幹舷低,具有寬、大、扁、淺的優點,適宜在淺水航道航行,穩定性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