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
據《宋史·兵志》載: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威力、射程加大,而且增加了“子窠”。這“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彈,可在火藥噴發時,將子窠發出,打向目標
而裡面的“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彈,當然,在宋朝的時候則是由瓦片石子之類的東西給代替了。
在張楠第一次知道這個突火槍的時候,就深深的佩服起了古人的智慧,這簡直就是最原始的噴子。而且威力還不小。
就是這樣最原始的突火槍,其射程也達到了三百米,有效射程也在百米左右,可以說是一大利器,只不過受制於時代的限制,這樣的火器在機動效能極高的騎兵眼裡根本就不值一提。
而且工藝不成熟也是大問題,畢竟單發的熱武器對於騎兵來說傷害還是太小了,除非達到了完全的火力壓制,否則在騎兵面前,原始的熱武器最多也就能打一個五五開。
至少在機槍發明之前,騎兵在戰場上面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
“還能這樣做嗎?只是在下實在是想不通如何以火藥作為踏板,還望張大人明示。”兵至此時是畢恭畢敬,在兵至的眼裡,張楠對於這些技巧的才華,是他們天工部任何一個人都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