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雙重性質的社會團體,它一方面創辦報紙、翻譯西書,建立圖書館,購買儀器,用以開發民智。另一方面聯絡維新人士、開明士大夫,利用###演講來宣傳變法思想,探求救國救民之道。它打破了中國民眾不得私自###的禁令,令廣大民眾耳目一新,莫不驚駭。因此,引起了封建頑固派官僚的仇視和敵對。

1896年1月,清政府下令封閉強學會並禁止其一切活動。《中外紀聞》不得不停刊,後經梁啟超和御史胡孚宸盡力周旋,將強學會改名為官書局,隸屬總理衙門,專司譯書報,由後黨慈禧太后掌控,失去了原有的宗旨。

強學會被封之後,維新人士在上海另闢輿論陣地,原上海強學會成員黃遵憲、汪康年等人利用強學會剩餘資金於1896年創辦《時務報》,成為新的維新運動基地。和康有為商議之後,梁啟超認為維新若要成功,必先培養維新人才,就要用輿論來喚醒國人,開啟民智。隨後,應黃遵憲等人的邀請,來到《時務報》任主筆,指導時務報社工作。

1895年,梁啟超進京會試時,經過上海,就認為上海處南北交通之要塞,必為臥虎藏龍之地,想在此教書接納同志,學習西文,由於進京應試能更有效廣聯志士,先到了北京。但上海給他流下了深刻的記憶。此次能夠在《時務報》工作,終可一展抱負,故士氣高昂,活力四射,激情四射,文章如炸雷般驚醒了封建士人,開始奠定其言論界驕子的地位。

《時務報》以宣傳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為旨,向國內外發行。《時務報》為旬刊,石印,每冊約三萬字,載有中外新學、論說、奏摺等,可謂字字千金,筆筆含血,梁啟超用自己帶有感情的筆鋒宣洩著自己的宏偉抱負,描繪著中國美好前途。這時,梁啟超的言論達到高峰,《變法通議》、《與林迪臣太守書》等一大批優秀文章湧現,為維新運動提供著理論指導。

《變法通議》是梁啟超這一階段思想的精華,它明確地解釋了中國為什麼變法,怎麼變法兩大基本問題,成為戊戌變法的指導綱領。在其中,梁啟超提出“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批評封建頑固派官僚因循守舊,思想頑化不佞。針對如何變法的問題,梁啟超認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他論述到,要真正圖強,就要除舊佈新,開民智,興民權。另外,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不可能“一食永飽”的,指出“一食而求永飽者必死,一勞永逸者必亡。”除變法通議外,梁啟超還有五十餘篇文章來講解應對改革的各個方面問題,提倡君主立憲,學習英國、日本。這為中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奠定了科學依據。

《時務報》的出版,吸引了廣大知識界人士的眼球,呈風暴般的襲掃著海內外的每一角落,銷量達萬份,舉國趨之,眾口談之,如飲狂泉。梁啟超的文章平易暢達,說理透徹,自有一股魔力,吸引著每位讀者的眼睛,震顫著每位讀者的心靈,想有心人所想之事,但敢言別人不敢言之事,如雷鳴,如獅吼,如疾風驟雨,社會影響極大。可以說,《時務報》因梁啟超而風靡全國,原因就是梁的文章打破了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吹響了時代的最強音。此時的梁啟超精力過人,才華橫溢,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在上海,《時務報》社址設在上海英租界四馬路,梁啟超之住宅在跑馬廳泥城橋西新馬路梅福裡,與很###新志士相距很近,由此結識一批社會名流,學到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知識及社會知識。當時,啟超與友交往十分殷切,希望能多結同志,為維新培養人才。1896年八月,梁啟超剛剛來到上海,急切認識友人,這段時光也是值得其回憶的日子。

14日,譚嗣同、宋恕、汪康年、孫仲愚、梁啟超會聚一品香,縱談近日格致之學,大談佛教,致力於佛學。

19日中午,宋恕、吳嘉瑞、汪康年、胡惟賢、梁啟超、譚嗣同、孫仲愚七人“同映一像,或蚨坐,或倚坐,或偏袒左臂右膝著地,或跽兩足而坐,狀類不一。”

24日,吳嘉瑞、孫仲愚、梁啟超三人來到徐園,品茶聊侃時政。園中花石盤繞,亭榭樓臺,分外雅靜。三人論佛說經,情趣大開。

28日,孫仲愚到時務報觀拜訪梁啟超,交流思想。

9月18日,梁啟超登上南去的輪船,回鄉省親。凌晨一點,輪船起航,這時,北風肆虐,雲帆直掛,船速增快,令人心情大爽。啟超在船上日思難眠,於是給汪康年致書信一封,商討《時務報》報社之事。

三日後,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