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一條,再議一條,日本亦同意。遂開議第一條,日使說此係既定事實,惟日本接收時年限已過大半,故請照原約年限,重新更定。陸答當東三省會議時,那時年限已過,貴國全權已允繼承俄國未滿的年限,何以現在又要重定?日使謂重定年限於原則並無變更,希望照允。略加辯論,即予同意透過,日使笑謂:“貴總長真是明白痛快,希望其餘各條,都能這樣的痛快商定。”
第二次會議,即議第二項,日使謂膠澳租地德國所得權益,日本致德國最後通牒時,已宣告無條件讓與日本。俟德讓與後,為尊重貴國主權,應請中國承認。至該項租借地(指青島),俟日本向德取得後,完全交還中國。陸氏答以日本與德國宣戰時,宣告取得德國租借之膠澳全境交還中國,並沒有提到其它權益。日使謂日本攻佔青島,一為協助協約國,一為尊重中國主權領土,故特宣告取得後交還中國。其中權益,自應由日本繼續一併取得,將來開和會時,自有商定適當之處置,故不必先向貴國宣告。現要請貴國承認者,即是和會商定之辦法,與當時日本得了俄國的權益,請中國承認同一意義。陸氏答以既要將來和會商定,現在不必先行承認,俟和會開時再看情形,何必先行宣告。日使則謂日本取得德國權益,可謂既定事實,現在商定大旨,可免將來再費口舌。陸又答以攻佔青島還有英國參加,不單是日本方面的事。日使謂英雖參加,但日本出力最多,犧牲最大,如何商定,英國決無異議。我方始終不允先行宣告,日使謂,請先商一範圍,只限於青島有關連之事,決不越出範圍。彼此辯論很久,直到散會,沒有解決。
次會日使提議,先議東北路礦問題。我方答以東三省會議錄,有不能再說並行線之約,此條有違前議。日使謂此次商議者,系南滿與內蒙之交通,與前會議是兩事。該處地壤相接,商業日繁,僅是古老運輸工具,不合實用,非敷設鐵路不能發展商業,此舉與地方大有裨益,並非為日本設想。我方以蒙人風氣未開,恐遭反對為詞。日使笑謂,現在內蒙人民與東省人民無異,他們亦願意修造鐵路,便利交通,決不反對。磋商結果,只記得先允一路,以後再看情形,路線記不清了。
繼議開礦。日使謂中國向稱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若任它藏在地下不事開採,豈不可惜,故應彼此先行調查,再商開採。此事可由中日合辦,使兩國同沾利益,且於地方人民亦大有好處。我方同意先行調查,擇優良先辦,惟合辦方法須照中國礦業條例,中國即以礦產礦權為合辦之資本,須派監理。如有盈餘,應合理分配。日使謂合辦公司,是商業性質,中國既是股東,自能同等選出董事、監察人,政府不必再派監理,利益當然均沾。遂允以先調查兩三處,地名也記不清了。
繼議東三省增開商埠問題。日使謂東三省發展迅速,比前不同,中日商業與時俱進,原開的商埠不足以應付現實,故須添開商埠,仍照貴國自開商埠成例,更可增進雙方貿易。我方答以東三省商埠,前在東三省善後會議時已開設甚多,照目前情形,似無增開之必要。日使謂中國自開商埠,一切管理警察行政權,仍歸中國辦理,不過便於各國通商,不但發達中日兩國商務,於各國均有利益。後允斟酌地方實際情形,仍照自開商埠辦法,允增開三四處。
日使繼提內地雜居問題。日使謂日本地狹人稠,東省卻地廣人稀,若使日本移民到東省不受限制,正是互相調劑,各得其益。陸氏答以東省商埠已多,現又允許增添,都是為解決貴國人居住問題,不單是為經商。內地風氣未開,教育又未普及,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現在雜居易生誤會。將來民智日開,教育普及,自然可以開放雜居,現在為時尚早。且貴國氣候溫和,東省寒冷,前我在俄國,見俄人只有往南遷居,沒有見南方人往北來者,即是此故。我又補充說,中國山東人往東省者,都是春往冬還,亦是為此。日使笑對我說,君曾在日本,應知北海道寒冷程度,與東三省不相上下,但我國人往北海道去的亦不在少數。陸外長則說,目前治外法權尚未收回。貴國治外法權未收回以前,亦不許外人內地雜居。彼此辯論幾次,我方堅持,不得解決。日使提議,此案彼此研究再議,前議山東問題,尚無結果,續議山東問題如何?我方同意(我方又修改答案)。
適日使墜馬受傷,會議停了三次。小幡來部告我,公使傷未愈,腿塗石膏,不能下床,但急於會議,擬請陸總長與您枉駕使館會議。餘告陸總長同意,遂移至日本使館會議。日使不能下床,就在床前設桌會議。日使先說抱歉之意,又說內地雜居,難於解決,我們先議山東開埠及合辦礦業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