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初願相違。同時吳趙雖是好友,但政治見解卻不相同,吳反對省憲,吳趙私交自私交,政見不盡相同,自不能向吳乞援。因此,趙輕車簡從,悄悄過漢,換乘江輪赴上海。
吳佩孚最痛恨犯上作亂的人,尤其是馮玉祥倒戈,直系一敗塗地以後(其實他衡陽撤兵也可以說是倒段祺瑞)。
當時吳佩孚下面有兩派:一派主張聯唐,承認唐生智的既成事實;一派則主張報趙恆惕大德,助趙驅唐。聯唐的,以吳的參謀長蔣方震和重要幕僚唐恩溥為首。蔣方震和唐生智有師生之誼,唐生智是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生,蔣方震是校長,唐對蔣極為尊敬。驅唐的一派則以葛豪、符定一為主。
唐恩溥事後回憶這一幕說:
“子玉本無成見,從利害的觀點,已接受百里(蔣方震)之建議。故特派百里與餘同赴湘垣,與孟瀟(唐生智)面洽。並由餘攜有擁吳通電稿回漢翌日待發。既有成議,而敗於子玉左右之擁趙派,遽謂餘同意請下動員令,以葉開鑫為討逆聯軍總司令,吳部遙為聲援,聯合攻湘。至是而全域性大變。”
陳孝威之《若定盧隨筆》亦記其事雲:
“湖南師長唐生智自逼走趙恆惕,即解除趙系師旅長兵柄,並派兵追擊葉開鑫部。開鑫因遣湘人易敦白、符定一、葛豪等求救於吳佩孚。吳自往歲駐兵衡鎮以來(自認湖南為第二故所),好問湘政。幕僚長蔣方震,為唐生智之恩師。機要處處長唐恩溥,素持大體,正視事實,力主以生智督湘,屏藩湖北,佩孚甚以為然。惟易敦白、符定一、葛豪等每日環伺佩孚,乘間進言曰:‘生智為恆惕所一手培植,今竟逼走恆惕,無異犯上作亂。大帥因而授之以湘政,是與鼓勵犯上作亂何異!天下後世,將謂大帥何!且蔣百里(方震)唐天如(恩溥)非湖南人,安知湖南事,所言未必適時適切,不如援助葉開鑫回湘,較為兩抑而兩平。’佩孚為衛道者,甚為悅耳,但猶豫未決,囑與恩溥詳商,再行核辦,然意已動矣。易敦白等復擬妥動員計劃,託詞為唐恩溥所手擬。吳以為已得恩溥同意,遂判行而下動員令。迨翌日恩溥至總部,始知有人假託,謬稱為其所擬稿,但並無擬稿人簽名蓋章,而佩孚竟輕率判行,後果將難問,憤而辭職,東下赴滬,示決絕意。佩孚挽不獲。一子之差,全域性瓦解。知其事者,迄今無不惋惜。”
15年3月25日,唐生智在長沙召集軍事會議,葉開鑫稱病不出席。第二師師長劉鍘,旅長唐希汴,秘書長蕭汝霖,第三師參謀長張雄輿,旅長劉重威等均被捕。
葉開鑫這時駐軍嶽州,唐生智集結兵力向嶽州前進,葉自感勢難與抗,乃退入鄂境。吳佩孚以湘局發生變化,令盧金山、劉佐龍、宋大霈等嚴加防範,派江貞艦進泊嶽州,唐派歐陽任赴漢口疏通,請以嶽州為緩衝地帶。
吳接見歐陽任時,提筆寫了一個“北”字,大聲說:我原本向北進兵。接著又寫了一個“南”字,並且畫了箭頭指向南,揚聲說:“現在要移師南向了。你回去告訴孟瀟,馬上退出長沙,一切還好商量。”歐陽任唯唯而退,還報唐生智、唐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寧願以卵擊石,對抗吳佩孚。他是個不知名的師長,和吳佩孚一戰,他就名列群雄了。
他對吳佩孚的代表說:“湖南不是作戰的好戰場,湖南伢子也不是好惹的。吳大帥是名震全國的人物,我只是一個區區微不足道的師長,吳軍有十萬八萬,我只有步槍二萬五千支,吳進兵分中路、左翼、右翼,我的兵力只夠集中一路,吳有海軍大炮,我什麼也沒有。吳軍攻進長沙,我就從另外的路殺到武漢和他換防。吳佩孚打倒唐生智,勝之不足為大帥之榮,我如打倒了吳,就是我一舉成名的好機會。吳大帥要給我造機會,我是求之不得的。”一邊說一邊掏出了手槍,興奮地說:“我不住租界和吳大帥一樣,倘不幸我失敗了,就用這個解決自己。”
湖南是南北必爭之地,也是誰碰了誰就會吃虧的地方。袁世凱沒有解決湖南,段祺瑞還栽在湖南問題上,吳二次出山只是一個紙老虎,對湖南的新生之虎竟嚇不倒。
吳以善戰馳名,其實並不善戰,尤其不懂政治戰,因此顧前而不顧後,顧左而不顧右,二次直奉之戰失敗即在於此,現在他又舊病復發,他既要北上討馮,又要南下驅唐,正犯了南北兩面作戰的大忌。
吳的軍師張其鍠勸吳放棄過問湘事,湘事讓湘人自了。唐生智的勢力不可侮,縱然打下了長沙,打下了衡陽,湘省區域性問題將演為南北問題。
吳不聽張的建議,他過去曾一而再得意於湖南,尤以湘鄂之役以最廉價而得最高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