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5部分

京方面是這麼迫切地盼望,這兩公卻毫無來意。為什麼他們遲遲其行呢?這中間自然是有原因的,在張作霖來說,他當然不同意吳佩孚的決定,可是他不好意思明顯地反對,同時經驗告訴他,北京的政權是個陷阱,萬萬不可輕易投身其中,所以他一再表示對於中樞政權沒有意見,他的沒有意見卻保留有反對權,當他不同意吳佩孚的意見時,事實上吳的意見就行不通。至於吳佩孚呢?

他認為13年10月馮玉祥倒戈以後的北京政府都是不合法的,現在應該恢復馮倒戈以前的原狀,不過他並不是主張曹錕繼續做總統,所以曹復任總統,然後宣佈下野,吳屬意顏惠慶組閣並且攝政。張作霖不表示意見,可是暗中則主張另起爐灶。張既然對顏閣態度冷淡,顏惠慶對於組閣就不敢輕易嘗試。

曹錕的下野通電一改再改,一方面由於奉方不贊成護憲,曹發表下野通電就是護憲;另一方面曹二爺的左右也包圍曹,勸他不要下野,這樣拖了近十天。

4月30日晚直系在延慶樓會議,認為等奉天同意,曠日持久,不若由曹錕先宣佈下野,恢復顏惠慶內閣的行政權,然後再向奉方疏通。

5月1日曹錕下野通電發表,內雲:

“北京十三年十月之國務院、參眾兩院;各省軍民長官、各省省議會、各法團、各報館轉全國公民公鑑:錕忝膺重託,德薄能鮮,致令部曲揚貳,紀綱失墜。十三年十月廿三日,馮玉祥倒戈,錕受閉錮,自是法毀亂滋,國無元首,迄今一載有半,良用疚心。今聯軍討賊,巨憝已除,大法可復,國務院自當復政,依法攝行大總統職務。錕自慚失馭,久已倦勤,非棄屣以鳴高,且閉門而思過。所冀各方袍澤勵翊協和,共循法軌,錕優遊林下,獲睹承平,欣幸曷極。特電布達,願共察之。”

曹錕通電發出後,即於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