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播:“袁宮保是北洋軍的衣食父母,有了袁宮保就不怕沒有升官發財的機會。”
他懂得曾國藩和李鴻章成功的因素,由於時代不同,他沒有靠戰爭建立武力的機會,但他卻因為列強欺侮而獲得練建新軍的機會,因此他仍可以媲美曾、李。他和曾、李都遭遇到同一個難題,就是漢人無論替清廷出了多少大力,但最終都不會得到清廷的信任,這就是當年曾國藩惴惴不安的原因。所以他在功業一帆風順的過程中,並不自足,相反地經常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儘可能地把清廷貴胄拉出來作為掩護,以減少清室貴族對他的猜忌心。所以他在山東巡撫任內,就奏調旗籍道員蔭昌佐贊軍務;署理直隸總督時,則挑選八旗子弟3000人參加新軍訓練,同時奏保旗籍道員鐵良為京旗練兵翼長,參預新建陸軍訓練工作;實授直隸總督後,建議成立京畿督練新軍處,推舉奕劻為督練大臣,而自任副手。這一切都說明袁在壯大自己力量的時候,對於消除滿人的猜忌,化了極大的心機。
十八、北洋軍系的形成
武衛軍已名不存,實已亡,袁世凱的野心因而可以藉機擴充套件。當時的北洋大臣又兼練兵大臣,袁自朝鮮回國後,就是因練兵而贏得各方稱許,如今他已掌大權,更可發揮了。於是他奏陳改革軍制,擬定“新軍募集操練規則十九條”,獲得清廷認可。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各地,精選簡募壯丁6000人,又選派武衛右軍卒業50名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並在保定設立督練公所,把軍權集中於參謀、教練、兵備三處。每處設一位總辦,派段祺瑞為參謀處總辦,馮國璋為教練處總辦,劉永慶為兵備處總辦,王士珍為步兵第一協統兼直隸全省操防營務處督理,王英楷為總參議。袁世凱則自任全軍總統,正式改名為“常備軍”。
常備軍可以算做中國正式陸軍的開始,袁世凱計劃先編成常備新軍左鎮和常備新軍右鎮兩個軍制。每鎮轄步隊二協,馬隊一標,炮隊一標,工程隊一營,輜重隊一營。全鎮官兵共12512名。當時的軍制,所謂鎮、協、標、營、隊等於現在的師、旅、團、營、連。兩鎮為一軍,是一種戰時組織,統率這一軍的名叫總統或軍統。統制或翼長就是後來的師長,協統就是後來的旅長,標統就是後來的團長,管帶就是後來的營長,隊官或哨官就是後來的連長,幫帶或督隊官就是後來的副營長。還有一種混成協,是不同兵種混合組成的一個旅,其規模比普通旅大。
常備軍建立後,王士珍任第一協協統。其後又成立了第二協。當時袁世凱有個新規定,是“用人唯才”,因此新軍所有高階將領必須經過考試,成績最佳的出任高職。第二協成立後,舉行了一次考試,考得最高的是馮國璋,因此便由馮出任第二協協統。
袁世凱小站練兵時,他的三個重要幹部是: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號稱北洋三傑,王是龍、段是虎,馮是狗。袁對這三傑一視同仁 ,不分軒輊,這是袁的統御術,要他的三個重要幹部平衡發展,以便互相牽制,便於控制。常備軍的協統由考試選拔時,王士珍和馮國璋都當了協統。因此袁對段祺瑞感到非常遺憾。在第三個協成立時,袁怕這位成績不佳的段祺瑞,仍考不上,乃在考試前把試題偷偷告訴了段,這才使段考上了協統。由於這件事使段畢生為之感動,常常對知交說他受袁宮保的私恩太重。
常備軍的成立,是袁以方面大任組織中國正式陸軍,這就是後來北洋軍的源始。
光緒卅年(1904年)以前,北洋軍已經成立了一二三鎮,由王英楷、吳長純、段祺瑞分任統制。光緒卅一年(1905年)又成立了四五六鎮。第六鎮是由“巡警營北段”擴充編制組成的。段祺瑞由第三鎮統制調為第四鎮統制,張懷芝、馮國璋分任第五、第六兩鎮統制。不久袁又將第三鎮和第六鎮兩鎮的番號互相調換,段祺瑞又被調為變更了番號的第三鎮統制。這個新的第三鎮本是第六鎮,它的前身就是“巡警營北段”,所以其中將領都是北洋各鎮的骨幹,可以算做北洋各軍中的核心部隊。這第三鎮駐防娘子關時,有一個士兵曾打了洋教官一個耳光,惹出了外交麻煩,袁乃派段芝貴接任該鎮統制,直到幾個月後事態平息,才叫段祺瑞復職。
在北洋軍不斷擴充過程中,各鎮統制經常調來調去,如段祺瑞就先後擔任過第三、第四、第六鎮的統制,這顯示袁對幹部的使用,決不讓他們自己形成一個力量 ,只把他們當作一張牌在打。
袁世凱雖然使用一切手段來敷衍、攏絡皇室親貴,可是隨著他的權位和勢力膨脹,皇室貴族對袁的疑忌也是日益增大。早在小站